当前,有序复工渐趋密集,一些行业和企业忙到“飞起”,浙江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已达99.8%。但由于受招工难、外省员工返岗难、产业链联动难等影响,企业运转仍面临“复工难复产,复产难续产,续产难高产”等问题,实现加快复产、达产、增产,仍任重道远。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对此,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认真研究“如何在应对危机中化危为机”的问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数字经济,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让高质量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浙江作为制造业大省,亟须发挥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特色优势的牵引带动作用,让眼前的“危”成为蜕变的“机”:如何改进风险管控、生产流程,调整产品结构,用机器提升生产力、用智能迭代产业链,从而缓解一线操作工人短缺等困境,这就给“机器换人”带来了全新机遇。
“机器换人”本质上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带来的用工模式的变化。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依靠人口资源优势的工业企业亟需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生产效率。那么,通过“机器换人”技术改造,提高设备使用率、降低生产成本、节省用工成本等来应对人工紧缺、人工开支和原材料上涨等压力,可以说是一举多赢的明智选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迎接制造业的这场变革,“机器换人”走得越快越稳越好,必须持续发力。由此可见,先进制造业要转型升级,企业要裂变扩张,只有通过加速实施“机器换人”战略才能赢得更高的产能、更多的红利,这不仅是破解“招工难”的重要出路,也将为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加快跨入更高效、更智能化的发展新阶段。
近年来,在“浙江制造”向“浙江智造”的变革中,已有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奔跑在“智造”的路上,大力实施制造装备升级和智能联网,用“机器换人”来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产品质量、生产效率明显提升,人力成本、资源能耗持续下降,市场响应力、竞争力不断增强,更具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加快形成。
然而,“机器换人”说易做难,投入巨大。面对动辄成百上千万、甚至上亿的资金,仅靠企业自身积累、银行贷款授信是远远不够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在“机器换人”进程中,政府需要扶持引导、强力推动,不仅要树立鲜明的产业导向,而且应通过创新技改补助、财政扶持等政策,积极化解企业“成长中的烦恼”。于企业而言,欲成“智”者,先下“笨”功,需要积极实践,通过应用自动化控制、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机器设备和生产流程等进行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在企业内部形成“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专用网络”的工业物联网,以真正实现“智能制造”。
我们相信,未来我国会有越来越多的“无人车间”和“无人工厂”,工业经济必将会激发出了更加强劲的“混合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