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上海开埠,洋文化涌入上海滩,其中有一项就是西餐,当时最时髦的约会方式就是着装正式地去吃一顿西餐。
1917年,苏联爆发十月革命,大量俄国人涌入上海,并大大小小开设了数十家俄国菜馆。此后几年间,上海的洋餐馆更是如雨后春笋,一下子有了几百家,最出名有“红房子”、“凯司令西菜社”、“德大西菜馆”等。在解放前后,由于物资匮乏等原因,这里的西餐馆受到重创,直至改革开放才逐渐复苏。
可大多数中国人其实难以一下子适应这西方的餐饮,例如五成熟的牛排、梆硬的法棍等。好在,中国厨子从来不会让人失望,为了让菜肴更符合东方人的口味,对西餐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也就是所谓的“西餐中吃”,人们更是把它单独列出了一个菜系,名为“海派西餐”,其中罗宋汤、炸猪排、土豆沙拉是经典的三道。
图:网络
罗宋汤
俄国人带来了伏特加,也带来了罗宋汤。上海罗宋汤的取名也是音译于“russian soup”(俄国的汤)。
这道菜在俄国原名为红菜汤,可其中的最主要的原料红菜头并不适合在上海种植,再加上其口味酸甚于甜,上海人就对它进行了“大胆”的改造。他们用卷心菜代替了红菜头,可为了使其颜色依然保持红色,便在汤底中加入番茄酱。这番茄酱的做法也有些讲究,一般做法是要用油炒番茄酱,再加入些许白糖,达到适宜的酸甜口。
之后再往汤中加入土豆、红肠等食材炖煮,若是再考究一些,他们会在最后加入生粉“着腻”,让汤汁显得更加浓郁、更有口感。
炸猪排
上海炸猪排这道美食,在街头巷尾也都不难找到,这道菜则是本土化自奥地利的炸牛排。在上海,猪排比牛排更有“亲近感”,也更易得,做好一块炸猪排就是从“打它”开始。在家中做多数人会用刀背来敲打猪排以“断筋”,使得烹饪出来的猪排更加嫩软,在饭馆则会用锤子捶打,挨了一番“揍”的猪排的厚度变薄,面积足有原来的两倍大,更容易炸的通透。在下锅前,要裹上一层面包粉,甚至苏打饼干,使炸出来的猪排外酥里嫩。
讲究格调的上海人,切猪排也是十分讲究,一定要沿着猪排纹理切,这样不仅切起来轻松,切出来的猪排更会更加美观。
黄牌辣酱油是上海炸猪排的绝配,虽然其名中带“辣”,但其实并没有那么辣,只是略带辛口。这调料将酸、甜、咸、辣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上海人特有的吃法。
土豆色拉
去到上海人家里,你会发现他们的冰箱里经常会有土豆色拉,当地人称之为“上海色拉”。这道菜是由俄侨带入上海,并且由上海人开发出了全新的口味。
上海色拉重点在于土豆的口感,它没有将土豆磨得过烂,当然也不至于成块存在,介于块与泥之间,既满足了人咀嚼的快感,也有满口绵密的幸福感。再往土豆中配以萝卜丁、豌豆丁、红肠丁,滋味丰富的同时,色拉的色彩也美妙起来。
传统的上海色拉是绝对不会用超市的现成色拉酱,而是自己使用色拉油加生蛋黄手工打制。
“海派西餐”远远不止上述的三种,还有蛤蜊汤、拿破仑蛋糕等,它真的是很好地贯彻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一说,而这,又何尝不能说是一种美食届的创新呢?
文字根据线上传播方式对原作有部分删改。
文/绛秋。本文动图皆来自于网络。
下一篇: 李子璇吃猪肉会醉,张柏芝连睡16天,不吃肉人设崩,明星真会玩!
上一篇:猪油拌饭—《向往的生活》黄磊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