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占比超过70%,已经让上海成为一座“服务之城”。但上海要打响“上海服务”品牌,看的绝不仅是服务业的多寡,更要看上海城市的核心功能,是否有能力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配置资源,有能力为全国服务、为更多的企业和人群服务。
今年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就此提出真知灼见。
大家认为,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要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必须责无旁贷地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重大作用。加快提升上海服务能级、全力打响“上海服务”品牌,这是国家对上海的要求,也是新时代上海构筑发展战略优势、培育新动能的重要举措。
图说:政协分组讨论,“抢话筒”的方式有了新“规范”:谁想发言,就提前把自己的席卡竖起,召集人会根据“竖席卡”的先后,确定发言顺序。张龙 摄
提升能级
全球“向心力”
上海要提升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首先要把自己打造成一座全球化的卓越城市。
“在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中,金融功能是主功能,金融功能起到吸引、控制和扩散资源的枢纽功能。其他核心功能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撑。”市政协委员、民建市委专职副主委汪胜洋认为,借鉴当今全球城市的发展经验,卓越的全球城市,主要体现在控制力、创新力、枢纽型、包容性上。
据汪胜洋介绍,今年民建上海市委经过课题研究,在对现有上海国际大都市“四个中心”功能重新整合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未来、体现卓越的“一主多支撑”核心功能体系。其中,主要功能指卓越全球城市具备的金融控制功能,支撑功能包括经济功能、贸易功能、航运功能、科技创新功能和总部集聚功能。
“上海已经在自贸区离岸金融、科技金融等领域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实践。但是金融市场创新的步伐仍需要加速。”汪胜洋指出,目前影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进档升位的瓶颈,就是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的开发、金融对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的支持,以及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服务水平仍有待提高。
提升全球“向心力”,必须抓住一切“弯道超车”的机遇。昨天上午,应勇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上海今年将精心筹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全市之力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建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6天+365天”交易服务平台,努力办成国际一流的博览会。
市政协委员、十二届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国平认为,举办中博会对上海的发展而言就是一次极好的机遇。“一般来说,举办一场国际博览会,将会对一座城市的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及其所涵盖的金融、贸易、法律、旅游、餐饮、交通等带来全方位考验。”王国平说,上海完全可以借助举办中博会的契机,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升综合服务功能以及国际资源配置枢纽功能。通过深化溢出效应,努力打造上海发展的新平台、新亮点、新品牌。
综合升级
改革“试验田”
静安区是全市唯一的“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目前,静安服务业占比高达94%,总体规模持续增长,形成了以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涉外经济为特征的中心城区服务经济发展模式。
市人大代表、静安区委副书记、区长陆晓栋介绍,在“服务业综改”的“金字招牌”下,静安区通过放宽市场准入、简化行政审批、构建功能平台等多种手段,解决了一批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瓶颈性问题。例如,在全市率先成立政务数据管理中心,推进机构整合、资源整合、职能整合、服务整合,打破“条”“块”数据分割的状态,“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
“伴随服务业层次升级和新兴业态出现,接下来将聚焦精准服务,例如解决外资企业面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小微企业存在平台低、机会少的痛点,高端人才缺乏专业服务的问题等。”陆晓栋代表指出,静安将以金融服务、专业服务、信息服务、商贸服务、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建立国际化、高端化、品质化、创新型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南京西路商圈打造“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苏河湾地区推进“国际产业人才港”建设、市北园区建设“大数据产业基地”……静安区将进一步加快大数据、人力资源、检测认证等优势产业发展,加强健康服务、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培育,通过对接自贸试验区与服务业综改试点的“双试联动”,辐射整个服务业领域。
“这场改革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大胆闯、大胆试,开辟更广阔的‘试验田’,为全国服务业发展贡献智慧。”陆晓栋代表说,静安将着眼于服务业体制突破和机制完善,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在打造区域经济新引擎的同时,为全国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多经验。
面向全国
发展“大商务”
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上海自身的发展,必定要在国家战略下谋划,在服务全国中获得。远的不说,如何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发挥作用,就是打响“上海服务”必破之题。
占地面积86.6平方公里的虹桥商务区,是上海联通长三角的桥头堡。在市人大代表、上海虹桥商务区管理委员会企业服务处处长贾开京看来,服务长三角是虹桥商务区“与生俱来的天然职能”,“目前,已集聚长三角地区总部类企业70余家。”
依托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大交通”功能,国家会展中心的“大会展”功能,虹桥商务区进而聚集“大商务”的服务,加快更高能级和新型服务业态进一步集聚,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沟通和联合区域内高端商务、大型电商等创新型企业,创新合作机制和制度体系。
“做深做精一批功能性载体平台,发挥自身优势汇聚全球贸易资源,切实提升商务区的贸易服务能级,进一步做好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全国和世界的这篇大文章。”贾开京认为,将“大交通”“大会展”的窗口职能,转变为“大商务”的平台,有助激发长三角与全国、全球的交汇互动,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市政协委员、上海科学院副院长曹阿民认为,上海要提高服务能力,打响服务品牌,还需在区域合作的制度供给上,做好政策创新与引导。
他以沪苏合作为例指出,随着江苏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部分市县的科技创新与创新创业活力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江苏作为沪苏合作的需求一方,对于两地合作的需求提升了能级。“特别是利用上海的国际化、经济先发优势和便利生活条件,在上海建设离岸科技创新合作平台载体,培养江苏地市级及县级区域急需的高技术产业人才方面。”曹阿民认为,这些合作的推进,需要两地政府及时根据新发展需求,加大政策创新。
营商环境
抓准“痛堵难”
除了做好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上海要改善营商环境,还必须抓准企业发展的难点、堵点和痛点。这是不少代表委员的共识。
市政协委员、上海奇士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奇钟是一名企业家。在他看来,当前营商环境的一大短板仍是行政审批。“科技企业申报高新项目,有些项目从立项到建设,要花两年时间。”方奇钟说,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创新创业项目的竞争非常残酷,两年后审批出来,加上造房子还要一年多,四五年后产品竞争力就没了。“有的企业被迫搬到外地开工,过去好几个张江的企业,都搬去了江苏盐城,还有些企业跑去了杭州。上海如果再不重视的话,有些产业的主导地位就可能失去。”
方奇钟的关注,也是上海努力的方向。昨天,应勇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解决企业办证难今年要有突破性进展,通过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大幅减少许可证审批,把不涉及法律法规调整的改革事项全部推广到全市,明显减少市场准入、施工许可、跨境贸易等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间,实现企业市场准入 “全网通办”、个人社区事务“全市通办”、政府政务信息“全域共享”。
对于后者,市人大代表、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党委副书记马列坚透露,继政务云、市民云之后的上海第三朵云——上海市企业服务云今年已上线运行,为本市企业提供全所有制、全规模、全生命周期的兜底式服务,打破信息孤岛,优化营商环境。
“企业服务云主要具备‘四个一’功能,即一站式政策服务、一门式专业服务、一网式政府服务和一窗口在线评估。”马列坚举例,“政策知识库”归集了惠企政策9类242项,企业可根据55个关键热词进行政策订阅,在“今日申报”栏目,38个委办局的申报类惠企政策和申报系统按照申报截止日期倒计时排列,集中发布一目了然。
“下一步,上海市企业服务云将对标国际最高水平、对标国家最高要求、对标兄弟省市的最高水平,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联动的机制,让企业服务更方便、更快捷、更贴心。”据马列坚透露,到2018年底,上海将争取基本建成普惠制企业精准服务体系。
新民晚报记者 潘高峰 范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