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人们眼里的大都市,在这个大都市中,如果可以购买到一套房子,是一件多么可喜的事情。那么在2017年的最后一个月份中,上海开启了哪些楼市模式呢?
上周(12月4日-10日)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7.1万平方米,环比减少16.3%。由于市场总体成交较为低迷,在上海每周的新房成交面积排行榜上,甚至只有两套成交的楼盘上榜。
与10月之前市场几乎零供应有所不同的是,进入11月后上海新房市场陆续有新项目入市。上周上海新建商品住宅供应7.2万平方米,是四季度以来供应量最大的一周,但并没有对成交起到较强的支撑作用,反而较前一周的8.5万平方米成交量有较大落差。
从空间分布上看,传统交易大区青浦、松江在前期有小量放盘的情况下,成交排名继续保持第一、第二位,但一周成交量也勉强维持在1万平方米以上。其中,青浦上周成交1.1万平方米,环比减少26.7%;松江成交1万平方米,环比减少16.7%。中心城区上周除了原静安和卢湾继续零成交外,杨浦也首次出现零成交。
在成交量低迷的情况下,单周成交达到两套的项目甚至能登上上海一周成交面积前十排行榜,如上周登榜的西郊青溪花园一周成交仅2套,长泰西郊别墅一周成交仅3套。
上海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了2016年房价猛涨和成交量大量增加的火热后,2017年降温尤为明显,成交量也不断缩紧,房价涨幅下跌,整体楼市已经回归理性。虽然年底供应量有所提升,但总体来看,上海楼市仍然要面临供不应求的场面。
从区域上看,上周成交排名前两位的仍然是传统交易大区——青浦和松江,一周成交量也勉强维持在1万平方米以上。其中,青浦上周成交1.1万平方米,环比减少26.7%;松江成交1万平方米,环比减少16.7%。而杨浦也是首次出现了零成交。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上海一些供应量充足的新盘也出现了去化困难的现象,其中不乏热销楼盘。其实去化困难的原因涉及到很多方面,供应量也只是其中之一;目前市场降温明显,观望情绪尤为严重;个别楼盘的定价策略等等,这些都与楼盘去化率有直接关系。
土地市场的准入门槛越来越高,除了限房价、限地价、竞配建、竞自持、现房销售之外,对竞拍企业的资质也多有限制。尤其随着租赁用地的推出,大型房企尤其是国企成为土地市场的熟面孔和大赢家。
一系列的“降温”措施后,土地市场渐渐回归理性。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当前土地市场溢价率确实有所下降,有一定降温的态势。
“这也充分说明在拿地资金受到管控的情况下,房企拿地会更趋于谨慎。预计降温态势会延续,尤其是当前土地市场的金融风险频频被揭示,地方政府在这个领域也会有各类新的管控做法。”
而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楼市调控仍将处于偏紧状态。在11月19日召开的长三角区域房地产发展论坛上,有专家认为,在2020年之前,国内房地产市场将长期呈现“小年”态势,楼市调控在长效机制出台前不会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