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上午,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召开记者会,就上海信息化建设最新成果向媒体进行了集中展示,其中信息化推进处长裘薇,信息基础设施处长钱晓,装备产业处副处长陈可乐,电子信息产业处长肖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处长黄春华,技术进步处负责人张宏韬分别就各自分管领域做出了详细介绍。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始终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举措,从“九五”基础先行、“十五”重点突破,到“十一五”的协调发展,上海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大幅提升,保持在国内领先水平,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上海正式提出“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战略,拉开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序幕;城市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信息惠民效果日益显现。
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推进上海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融合带动战略;确立大数据作为城市创新发展要素的地位,实施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互联网+”战略,拓展网络经济空间,释放信息生产力,使智慧城市成为上海建设综合性全球城市的重要标志。
目标到2020年,上海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便捷化的智慧生活、高端化的智慧经济、精细化的智慧治理、协同化的智慧政务为重点,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技术产业、网络安全保障为支撑的智慧城市体系框架进一步完善,初步建成以泛在化、融合化、智敏化为特征的智慧城市。
“十三五”期间,上海全面推进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泛在化、融合化、智敏化水平显著提升。信息化应用全面渗透民生、城管、政务等领域,数字惠民效果逐步显现,数字城管能级明显提升,电子政务效率持续改善;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加快向高端发展,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和产业化能力进一步增强,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信息安全技术支撑和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可信、可靠的区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通信质量、网络带宽、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构建起宽带、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信息基础设施能级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宽带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光纤到户覆盖总量达950万户,千兆网络覆盖450万户。家庭宽带用户达750万户,其中光纤用户580万户。平均接入带宽达110mbps。平均下载速率达20.52mbps,保持国内首位。无线城市建设快速发展,4g网络已基本覆盖全市域,4g用户达2388万号,占全市移动电话号的75%。全市4g用户平均下载速率达19.93 mbps,保持全国首位。无线局域网(wlan)接入点(ap)超过20万个,接入场所数和ap规模在国内城市中名列前茅。i-shanghai公益wlan服务覆盖全市2000处重要公共场所。功能型服务设施能力持续提升,本市登陆的国际海光缆有6个系统10条光缆,容量超过10t。互联网国际和省际出口宽带分别达2t和12t。idc机架总数超9万个。集约化信息通信管道达11000沟公里,已覆盖中心城区90%以上的道路。
打造便民惠民的智慧生活服务体系,民生服务进一步完善
医疗领域,构建了“1+17”的健康信息平台(1个市级平台+1个医联平台+16个区平台),实现了全市500余家医疗卫生机构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3000万份电子健康档案的动态采集和全国1亿左右就诊患者的电子病历存档;在便民服务方面,通过申康医联预约平台实现了38家市级三甲医院的网上预约,2017年度预约服务量达到251万人次以上,通过手机客户端的健康云,实现市民个人健康管理,目前平台服务已覆盖全市16个区23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11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点,注册用户177.3万。教育领域,以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电子书包、网上教学等应用为重点的教育信息化成果显著,上海大规模智慧学习平台(上海微校)上线试运行。交通领域,基本建成以道路交通综合信息服务(智行者)、公交信息服务(上海公交)、公共停车信息服务(上海停车)等为主干的交通信息化应用框架,全市公交站亭建成1600余块lcd55寸显示屏、1700余根太阳能电子站牌实现了车辆实时到达信息的发布;此外,电子账单公共服务平台、为老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数字博物馆、图书借阅“一卡通”等一批重大公共服务信息化项目得到广泛应用。建设面向市民的一站式“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市民云”,目前已在市民云上实现公共服务104项,涵盖个人信息、医疗卫生、交通出行、社会保障、社区生活、旅游休闲等六大类,实名注册用户超过760万人,有效提升了市民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打造纵深立体的城市管理信息化网络,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
城市综合管理方面,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进一步向基层拓展,全市213个街镇基本完成了平台建设,村居工作站覆盖率超过50%,依托平台推进供水、燃气、邮政等公共服务进社区,通过建立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数据库等方式实现对市级平台的优化升级。环境监管方面,推进河长制管理平台建设,建设完成智能供水中的原水安全保障监管应用;建立固定污染源统一编码系统,完成2000余家重点污染源统一编码,开展上海市建筑工程扬尘和噪声在线监测管理系统建设工作。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上海已经初步建成了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平台,覆盖种植养殖、屠宰加工、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等环节,重点推进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豆制品、乳制品、食用油等9大类20个品种强制追溯,基本覆盖了上海90%以上的重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累计食品追溯数据4亿多条。城市安防方面,推动城市安防视频资源共享、智能化消防、安全生产综合管理、多灾种早期预警等应用,城市应急处置机制逐步完善。
打造透明高效的智慧政务服务体系,政务信息化进一步拓展
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有序推进,先后出台《关于推进政府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上海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管理办法》、《上海市大数据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规范性文件,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大数据发展制度机制建设,构建了大数据交易机构、发展联盟、创新基地、产业基金、研究中心等“五位一体”的产业生态;基本建成本市统一管理的政务数据资源目录体系,累计汇集数据资源目录2.1万条、数据项32万多个;上海市政府数据服务网累计开放数据集超过1500项,涵盖了经济建设、资源环境、教育科技、道路交通等12个重点领域、11个应用场景,在由第三方机构发布的“开放数林”指数(《中国地方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报告(2017)》)评估中,我市连续两年位列第一;举办上海开发数据应用大赛(soda),与30家政府机构和企业进行数据合作,创新应用覆盖交通、金融、社会治安、食品等多个领域,汇聚近4200人次数据创新人才。推进政务云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用。初步建成市级电子政务云平台,统一建设包括机房资源、网络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等在内的云基础设施,实现政府各部门基础设施共建共用、信息系统整体部署以及共性支撑数据资源的集中存储和运营管理。根据本市政务云平台建设要求,结合信息化项目管理,推进各部门信息系统依托政务云平台开展迁移和建设。截至目前,共推进5批240个项目上云。夯实网络身份认证基石,目前,全市形成了面向法人和自然人的全市统一网络空间可信身份体系,开展了法人一证通、个人多源认证两项服务,有效解决了身份认证问题: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实施法人一证通的城市,并作为“互联网+政务服务”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应用,项目实施后全国多地根据上海市倡导的法人一证通模式在当地开展了相关服务。法人一证通的服务对象已经覆盖企业、事业、机关、社团、个体工商户等超过160万家单位,打通了人保、工商、税务、公积金、编办、社团等38个委办局52个业务系统近700项行政审批业务,每年为全市各类法人节约办事成本约4亿元,上海法人一证通入选2017年中央网信办网络可信身份应用案例,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十大优秀应用奖、上海市信息安全优秀服务案例优秀示范奖;多源认证平台采用互联网新技术和模式重构政务服务新体验,实现了“认证手段统一、办事分级授权”的安全管理机制,全面支撑市民全程在线“一网通办”。
下一步,上海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树立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重要理念,发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龙头城市作用,围绕上海打造“四个品牌”,形成“四大优势”的总体要求,抓住上海“五个中心”和国家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契机,把全面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上海未来发展的基本战略,凝聚全市合力绘就“智能上海”全景图,实现数据全域共享、信息全城感知、成果全民分享、创新全员参与、安全全面保障,以新型智慧城市的融合创新动力带动上海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加强多源数据汇聚,提升整合利用水平
落实国家试点任务,完善数据开放机制。作为国家公共信息资源开放五个试点城市之一,在面向社会普遍开放基础上,积极推进分级分类的开放机制,依托依申请开放、安全认证等方式,满足不同主体的数据使用需求。同时,联合浦东新区、静安区、徐汇区等试点区构建市区联动开放模式。目前,正研究制定本市数据开放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相关细则和标准规范。依托大数据中心,统筹推进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应用。以上海大数据中心为载体,构建全市数据资源共享体系,制定数据资源归集、治理、共享、开放、应用、安全等技术标准及规范,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的数据共享和交换。加快落实国家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各项任务,实现与国家平台的全面对接。积极探索政企数据融合创新应用,加快区域协同发展。鼓励社会数据和行业数据开放,聚焦教育、交通、环境、商业等领域,推进政企数据创新应用,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与优质企事业数据服务机构合作,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示范基地率先探索“数据沙箱”的创新模式。同时,围绕长三角大数据创新发展,联合长三角兄弟省市共同举办第四届soda大赛,探索区域性公共数据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
推进智慧政府建设,努力实现“一网通办”
构建集约高效按需服务的政务云生态体系。在推动新建政务信息系统及存量政务信息系统基于政务云部署迁移的基础上,开展政务云中间平台层建设及应用研究:统一通用软件,建设一批标准化、组件化的通用软件服务,按需提供给各政府部门使用,促进资源共享和建设模式创新;依托开放平台,引入一批第三方先进性、创新性的通用应用,构建合理的服务评价机制、竞争机制,形成良好均衡的云服务生态体系,助力政务领域服务转型升级。打通“一网通办”实施路径。目标是2018年底,建成上海政务“一网通办”总门户。对面向群众和企业的所有线上线下服务事项,逐步做到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逐步实现协同服务、一网通办、全市通办,逐步实现网上办理事项全覆盖,实现全市网上政务服务统一入口和出口,全市通办率达到99%,市、区两级涉企审批事项90%实现只跑一次。建设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进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流程再造、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形成融合一网受理、协同办理、综合管理为一体的政务服务体系,实现政务服务减环节、减证明、减时间、减跑动次数,真正做到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从“找部门”到“找政府”,提升群众和企业获得感。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政府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到2020年,形成整体协同、高效运行、精准服务、科学管理的智慧政府基本框架。
深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泛在融合的“神经元”网络
围绕“上海枢纽”完善基础网络。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持续扩容、优化城域骨干网络,提升网络流量承载能力。围绕“上海连接”部署感知网络。率先布局5g、ipv6等下一代互联网,加快政务网络改造整合,促进公益wifi创新转型,建设“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覆盖全市的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围绕“上海计算”提升算力支撑。优化数据中心与超算中心等计算能力,加快形成边缘计算节点布局,推动形成跨区域的数据中心(idc)统筹建设和资源共享机制,建设长三角数据流通和交换平台,实现存算均衡、空间集聚、边缘计算合理。
加速新技术广泛布局,推进重点领域创新应用
紧跟新技术发展趋势,加快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研究布局。大数据方面,根据智慧城市建设的切实需求,在数据采集、数据清晰、算法模型等领域吸收、利用最新技术,探索针对环保、食品安全等领域难点和瓶颈问题的创新应用,逐步构建基于大数据的行业知识库、案例库。人工智能方面,推进机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