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东方航空发布公告称,拟引入均瑶集团等多家企业参与混改,即向吉祥航空、均瑶集团及或其指定子公司、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不超16.16亿股,募资不超人民币118亿元。
此举无疑振奋了当下国企改革概念。事实上,除了央企混改外,上海市当地的地方上市国企改革也颇具看点。
数据显示,上海国资体系共有63个上市平台,国资总量大、布局集中、业绩相对较优、证券化空间较大,涌现出了大量国改的经典案例。
2018年上市国企的资本运作依旧活跃,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11日,2018年以来上海上市国企中,已有21家上市国企开展了资本运作。
不过,相比于前几年“大刀阔斧”的资产重组,2018年的资本运作更多集中于上市公司体系内的业务,此前被市场寄予厚望的氯碱化工、龙头股份等“壳资源”股的转型力度并不强。
“上海市有两大国有资本平台——上海国盛和上海国际,可以将整个上海市的国有资本集中运作,便于股权变动,不像其他地区那样分布松散。另外,上海市的上市国资质量较高,有先进的理念和国际化视野。尽管近段时间国改进程缓步前行,但这并不能否认上海作为国改桥头堡的地位。”7月10日,国金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李立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贴合产业升级
整体上看,上海市国资企业的a股上市公司多属于传统行业,其中房地产行业的企业有11家,商贸企业和交通运输企业各有8家,传媒和化工行业各3家,公共事业2家。仅飞乐音响一家电子企业和华虹计通、云赛智联和数据港3家计算机行业企业。
不过,随着产业升级的推进,部分上市国企加快了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布局。
其中,上海电气和申能股份就选择了从新能源入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2015年至今上海电气经历了两次重大资产重组,从控股股东电气总公司旗下置入资产,包括土地资源,新能源与环保、高效清洁能源设备、 工业装备及现代服务业等资产。
7月6日,上海电气再次筹划收购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51%股权,交易方式初步确定为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布局光伏产业,但尚未公布方案。
原本是从事电力、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的申能股份,近年来,不断通过拓展业务,不断加大在天然气发电、风电等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力度,清洁能源装机比重不断提高。
5月26日,申能股份拟向控股股东申能集团募集资金不超过20.00亿元,用于公司申能安徽平山电厂二期工程项目和上海临港海上风电一期示范项目的开发建设,布局高效洁净燃煤发电和风力发电的可再生能源项目。
混改完成的上工申贝则专注智能制造和消费升级领域,通过民营资本合作在台州建立了生产基地,主要从事标准化智能型服装缝制。
“上海电气,上工申贝等上市国资平台,已经在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以及消费升级行业逐步布局。我们认为,随着上海整体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以及科创中心建设的深化,国有企业有望迎来新一轮发展的契机。”东方证券分析师薛俊和蒋晨龙在其研报中指出。
转型磨合期
事实上,产业升级只是上海上市国企改革的一角。
除了上文提到的上海电气整体上市案例外,2017年三爱富通过重大资产购买交割、重大资产出售交割、股份转让交割三步骤,避开重组新规进行新老资产置换,由2015年每股亏损0.70元的传统化工产业公司,变成了以互联网教育产业为主营的新兴产业公司,堪称国改经典样本。
自三爱富重组成功后,上海上市国企壳资源一度受到市场追捧,但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氯碱化工近两年来没有新的资本运作,2017年凭借主导产品烧碱价格上升回升扭亏。龙头股份的母公司由纺织集团变更为国盛集团,便于日后国改运作,但目前尚无进一步资产注入或转型动作。
这似乎是上半年的常态,今年以来不少上市国企虽然开始了资产运作,但多数企业交易的资产份额并不高,且多集中在公司原有业务,转型力度不强。
如华鑫股份受让全资子公司华鑫证券所持有的华鑫期货100%的股权,主要是为了调整部分子公司的控股架构的行为,形成公司直接管控华鑫期货的模式,同时也补充了华鑫证券的营运资金。
拟以现金收购控股股东持有的上海外高桥集团财务有限公司50%股权的外高桥,主要是为减少与大股东的关联交易,利于资源的有效整合,但交易金额仅2.73亿元。
于7月7日公布了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的海立股份,则是为了抵御格力电器的举牌。2017年8-9月、2018年4-7月,格力电器两度举牌海立股份,截至7月4日晚,格力电器持有海立股份持股比例已经达到了10%,逼近其二股东的10.18%。
作为抵御措施,7月9日,海立股份公告称拟向大股东电气总公司非公开发行股份募资不超过10亿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补充营运资金。定增完成后,电气总公司持有海立股份股份比例将从20.22%上升至不超过33.51%。
“上海市国资旗下的六十多家本地的上市国企,他们的资本运作更多是本地化或区域化的处理,即由上海本地相关类型的产业合并,引入国企的比例不是特别高,因为民企介入比例不是特别高,有一些企业可能为了造势引入一些民间资本,但最后是否能转型成功还得看民营股东如何施加影响。”7月10日,一名长期关注国企改革的沪上中型券商证券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同时,李立峰也指出,目前国企改革进程低于预期的重要原因在于市场化和非市场化的两股力量很难平衡,企业发展要有一个市场化的方向,国企改革实际上是通过行政、监管等因素加快企业的转型发展,改变公司治理结构,这样的过程中势必会有一个磨合阶段,需要一定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