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作者:刘锟 张煜 ,原标题:《全面落实上海文创50条 强荧:要做白菜心不做白菜帮,强化文创园区价值聚焦》
最早从老仓库、老大楼、老厂房等“三老”建筑改建而来的上海文创园区,不但为城市更新和改造、城市文脉留存、提升城市面貌提供了一种充满温度的解决思路和方案,更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物理承载空间。但作为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如何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是当前各大园区面临的迫切问题。
近日,上海市出台《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文创50条”),对于文创产业未来各大版块,包括文创园区能级提升等指明了方向。上海市文创办副主任强荧在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在优化文创园区的空间和产业布局,提升现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能级之外,还要进一步强化园区特色定位、价值聚焦和内容差异,避免园区重复盲目建设,“要做白菜心,而不做白菜帮”。
倒逼机制提升园区含金量
记者:文创园区是上海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现阶段有哪些新趋势?
强荧:简单来说,可用8个字概括:形势喜人,形势逼人。自2010年上海市文创办成立以来,7年时间里上海的文创产业基本形成了规模效应,也体现出了上海特色。
截至目前,上海共有市级文创园区128家,总建设面积已经超过1000万平方米,入驻园区的企业近2万家。此外,在这128家市级文创园区中还有10家示范园区。如今,各类文创园区已展现出从简单租赁到平台搭建,从粗放发展到产业集聚,从单打独斗到连锁经营的新趋势。例如,据不完全统计,在目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60%左右都配备有园区创意创业孵化器。有些园区通过确立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定位,引入在行业发展中具有一定地位的若干家龙头企业,逐渐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自然集聚。比如,德必集团旗下拥有多连锁子品牌,分别为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创意类企业对于园区办公的独特要求而设计,同时建立起一套“轻公司生态圈”和成熟服务的管理模式,为文创园区的“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提供了范例和借鉴。
目前,128家各类市级文创园区已先后进入相对较为成熟的发展时期,正处于管理运营升级阶段,这期间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是传统产业发展和观念中对于“轻资产管理模式”和“优质服务价值”等无形资产的低估;另一方面,也受到土地政策等因素的限制。可喜的是,这次“文创50条”中对文创用地方面给出了专门政策,比如,明确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利用存量土地,土地价款可以分期缴纳,缴纳期限可以放宽到两年,减轻文创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压力。
记者:对于文创园区的未来发展,有哪些考虑?
强荧:作为老牌工业城市,上海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有大量工业遗存,简单的拆除和闲置不仅是资源的浪费,也是对于城市记忆的割裂。我们希望相关部门和各区能够认识到文创园区在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增进文创产业发展活力方面的积极作用。比如,积极服务创意创业人才的founder方糖小镇、越界-腾讯创业基地、海星客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都是最早在文创园区中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文创园区已经成为推动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和孵化器。
在优化文创园区的空间和产业布局,提升现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能级之外,上海要进一步强化园区特色定位、价值聚焦和内容差异,避免园区重复盲目建设,“要做白菜心,不做白菜帮”。
下一步,还将继续深化推动文创园区的体制机制创新,从规范发展和政策扶持两个维度为园区发展保驾护航。一是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动态管理,定期开展对已挂牌的市级文创园区和市级示范园区的评估工作,对功能定位不清晰、管理方式不到位等企业进行限期整改,对不再符合市级文创园区要求的园区实行摘牌,用这种倒逼的方式确保文创园区含金量。二是要推进成立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协会成立,开展园区统计工作,实时把握园区发展动态,对接入驻企业发展需求。
突破人才瓶颈,创新扶持方式
记者:如何看待文创产业发展中“人才”这一核心要素?
强荧:文创产业发展离不开平台,更离不开技术和人才。文创人才通常表现出一种地域集聚现象,从职业特征看,文化创意工作者更具有自主创业的特点,哪些城市能够提供足够优渥的土壤和氛围,他们就会往哪里自由流动。因此,一个城市的文化设施、自由氛围、宽容精神和开放度等环境因素,才是影响文创人才去留的关键。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同样遭遇人才瓶颈,最突出的就是文创人才的结构性短缺,尤其缺乏高端原创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动漫、游戏产业方面尤为明显。
对于紧缺人才需要一开始就着手将青年文创人才培养成一棵参天大树,不然他们就争不到阳光和雨露,成长缓慢。在这过程中,我希望青年人才既要坚持理想主义,还要有“盲目”坚持的精神,即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
本次发布的“文创50条”对如何培养、吸引和留住文创产业所需要的专业和跨界人才,有一系列措施和考量。例如,为优秀文创人才的落户、子女入学、改善居住环境等创造条件;优化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依托高等院校设立一批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工作室和紧缺艺术人才创新工作室,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文创企业联合共建人才实训基地等。
记者:针对每年的文创扶持资金,未来在创新扶持方式上会不会做一些调整?
强荧:从2012年起,上海市开始设立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文创资金通过无偿资助和贷款贴息服务方式,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创意设计、文化艺术、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四个方向的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和新兴行业,以及对具有发展前景、导向意义、自主创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示范项目进行扶持。近年来,各区也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区级文创资金,促进文创产业发展。截至2017年,市区两级文创资金共累计投入约27亿元,扶持了近1500个优秀文创项目,撬动社会资本投入180亿元。
根据“文创50条”要求,我们将积极研究和创新文创资金使用方式,主要聚焦三个方面。一是扶持的文创企业仍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二是在资金拨付方面进行创新,以降低资金的使用风险。考虑对某些通过项目申请的企业采取“先评审后拨付”的政策,即待项目验收完成之后再拨付资金,但在项目完成前为企业提供贴息优惠。三是更多地聚焦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和探索“文创服务券”的支持模式,增加文创资金额度。
同时,也将利用市场化手段,积极发挥和放大文创资金的杠杆效应,推动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金融合作体系,依托现有的文化母基金、文化银行、文化小贷、担保公司等,为文创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有效的金融和资本支持。
文创发展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记者:这次“文创50条”中特别提到了一个以往提及较少的文化装备领域,并作为八大重点发展领域。
强荧:确实,此次“文创50条”对于文化装备产业给予了重点关注,提出了发展和打造“文化装备产业”高地的目标。
之前,上海文化装备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市场为出发点,并于2014年在上海自贸区成立了国内首家“高科技文化装备产业基地”,是上海自贸区内专项发展文化装备贸易的要素市场和服务平台。
我始终认为,文创产业也是技术与人才相结合的产业,而文化装备产业则是文化科技融合的重要抓手。未来,上海将依托本土的工业基础和优势,更加聚焦文化装备产业在提升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文化装备总部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本土文化装备龙头企业,集聚一批充满活力特色的中小微创意设计研发企业,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文化装备的研发和生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和创新体系。
同时,进一步提升“高科技文化装备产业基地”的建设和服务水平,推动建立文化装备产业发展专项金融支持体系,为文化装备企业的在研发、制造、集成、创新、走出去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支持。同时,筹划举办中国(上海)国际文化装备博览会,整合各类专业性展会资源,搭建一个代表“中国制造”先进水平的文化装备整体集成能力的综合对外展示贸易平台。
记者:文创产业发展的一个最终目标就是要惠及到市民百姓,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方面有怎样的考虑?
强荧:在文创产业惠及市民百姓方面,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是扩大文化消费,二是扩大文创产业就业指数。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不再像从前那样迫切,转而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其实反映了人民需求的跃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说到底就是对文化的需要。
此次“文创50条”中,关于促进大众文化消费就提到了要“支持文化消费新业态发展,加快文化衍生业态创新。增加针对老年人群的文创产品有效供给。”文创资金也一直积极支持和扶持文化创意改善和优化消费环境,包括促进消费品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创新并扩大有效供给,推动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农村和品质提升型消费等六大领域消费的项目。
扩大文创产业就业指数方面,希望通过“嵌入式”文创园区的发展,带动文创园区周边居民的就业指数,并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美化城市空间,提升整体幸福指数。例如,田子坊和幸福里都是当前“嵌入式”文创园区提升老百姓就业指数和幸福指数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