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在上海的人来说,“买房还是租房”是比“上清华还是北大”,更让人纠结的问题:
买房党觉得租房不稳定,没有房子的生活都是漂泊。
而租房党怕成为“房奴”,为了房贷失去太多选择和机会。
在我们中国人传统观念里,买房是一辈子的大事儿,虽然买房的好处不少,但是在如今的魔都,租房也逐渐成了一种流行的生活态度。租房,不一定就比买房过的差。
今天甜菜菌采访了几位性格各异的“沪漂”青年,给大家分享分享他们在上海租房的生活~
怀揣着来大城市打磨自己的想法,机缘巧合下和外地女生合租了一套房,三间屋子,我住的是最小的那间。
为了不向父母要钱,自己简单购置了一些必需品,每天尽量自己做饭,还压制了对手办的购买欲望,开始感受到了生活的不容易。
比较欣慰的是小区的物业,进出大门和单元楼都需要刷卡,作为一个女生很有安全感。
但嘉定的房子舒坦是舒坦,去公司却要坐13站地铁,期间还要换乘,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能有2小时。
想学的日语,想听的课程,都没有和预期一样完成打卡。想着要不咬咬牙,再换个房子,但是每天一回家,洗个澡也挺晚了,再想想过几天又要还的花呗...还是忍忍吧。
在出租房里,咬着牙生活和成长。
作为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都比较不错,来上海以后,虽然家里也补贴了些钱,但自己还是要抽时间兼职,主要就是因为租金贵 。
出来最明确的一件事,就是不合租。觉着房子是个很私人的空间,和几个陌生人住在一间屋子里,心里膈应,奔着这个目标,辗转折腾才租到心仪的房子。
又花了一段时间和房间磨合,上微博知乎淘宝做了各种功课,陆续买了一些家居小物和装修材料,还买了个小电视。
有人觉得这些钱花的不值得。但才24岁的女孩为什么要住得那么逼仄,6000块的收入也能租3000块的房子。
在出租房里,家的模样,就是生活的质量。
为了远离传说中能把不锈钢勺挤弯的地铁早高峰,选了离公司路程只有3分钟的合租房,房间隔音效果不错,既能深夜玩吃鸡还能在早上补个觉,觉得自己洋洋洒洒大笔一挥签下合同的那一刻真是英明爆了。
美滋滋不到3天就发现,一个大概和我同时间上班的大叔,一早要蹲半小时卫生间,这当口,其余的室友也陆续起床了,洗个脸都能排5分钟队。
过道里放着隔壁屋大兄弟的鞋子,混合着夏天的汗味和他本人独特的体味,每次回家都要穿过一片“生化武器基地”。
不想等别人就只能每天早上起的比大家更早,麻利的洗漱完毕再躺在床上思考一遍人生,想着大不了多攒几年老婆本,合同到期还是换个舒适的独立公寓更好。
在合租房里,每个清晨都要经过一番运筹帷幄。
一直向往魔都的生活,毕业后和男朋友一块来了上海,这是我们第一次租房。遇过满是套路的中介,也看过破破烂烂的房间,好在结果还算满意。
两个人租住在30平的主卧里,信誓旦旦地想着在一起就能对抗所有的不顺利。
但生活从来不是单一的,“有情饮水饱”总归是一件稀罕的事。记得分手前我辞职没有工作的那段时间,两个人为了省一点点房租,坐在地毯上笑着约定要吃一周的流沙包。
他走后,我也更加努力的工作,因为他以前说闪闪发光的我最好看。这几年工资涨了,可以负担起更好的房子了,但我还是没舍得离开这间屋子。
在出租房里,不可言喻的隐秘赋予了好好生活的理由。
作为设计师出来创业几年了,基本每天都在工作。不是买不起市区的房子,但那过得太憋屈,不乐意。托人在公司附近租了个3室的毛坯房,和公司大概就是面对面的关系。
虽然不是室内设计师,但自己住的房子也还是想亲自装修,七七八八折腾了小半年,软装和硬装加一起大概20多万。这样一来,每天晚上都能回到量身设计的房子,在城市里多了一份归属感。
距离公司近也让自己能有充足时间休息,还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了许多有关电商运营、盈利模式、互联网的知识,在时间的海绵里塞下一些个人追求。
在出租房里,也要留时间充电和学习,投资自己才是最好的投资。
写在最后
城市不会为任何人的情绪埋单
无论是穿梭在陆家嘴的浦东新秀
还是住在嘉兴的迪斯尼蜀黎
押一付三的房租和不尽人意的家具
还有按时到来的花呗账单
这些烦恼都只是暂时的
未必人人都可以做到优秀
但至少可以做到比昨天的自己优秀
你租房么?租金多少?
你对现在住的房子有什么想吐槽的?
评论区告诉大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