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坊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上海错过了这一轮互联网的发展。
一个证据就是,现在如日中天的bat或者atm,没有一个诞生在上海。而媒体也喜欢用10年前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俞正声在两会上发出的疑问“上海为什么没出马云”来拷问上海。而所有的这些疑问,最后都会自然而然地被导向这样一个答案:上海这座城市对中小企业不太友好,这个城市与创业和创业不够兼容。
在相当长时间内,这也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的看法。甚至,“对中小企业不够友好”,已经成为贴在上海额头的一个标签。
1
上海真的不利于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吗?最近的一个数据颠覆了我们此前的认知。
2018年1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该《报告》显示,在102家互联网上市企业中,注册地在上海的占比18.6%,位居第二;在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77家独角兽中,上海占比23.4%,也是第二。从这个数据来看,无论是上市公司数还是独角兽的数据,上海在国内是仅次于北京,更是遥遥领先于包括深圳和杭州在内的其他城市。
为什么包括互联网企业在内的创新创业并不差,但是上海总有给人错过互联网的感觉?这样的情绪到底是如何酿成的?
规模可能是最为重要的原因。
我们今天往往以bat来形容互联网,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三个企业规模庞大。截至2017年底,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的市值分别是3.1万亿,2.9万亿和0.5万亿,而同期我国所有境内外互联网上市企业总市值为8.97万亿元,这三家企业约占了市值的72.46%。尽管上海的互联网企业数量庞大,远远领先于深圳和杭州等其他城市,但是由于上海缺乏bat数量级的互联网企业,而深圳和杭州恰好都有一家,于是这就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产生了错觉:深圳和杭州的互联网创业创新比上海更多,而上海也错过了这一轮互联网的红利。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看,上海缺乏巨无霸级的互联网企业,恰恰让此前的市场传言不攻而破:上海并不缺乏中小企业,甚至某种程度上对中小企业非常友好,否则没法解释上海的独角兽企业的数量占据第二。不过,这就自然而然的引申到一个问题,既然上海有这么多的互联网企业,它们在哪里?为什么我们平时感受不到?
2
此前知乎曾有一篇名为《2016年,上海的互联网企业还值得加入吗?》的文章,它详细介绍了上海互联网业的前世今生,尽管这是一年前的讨论,但是其数据和结论在今天也不过时。该文根据“a轮融资以上、融资金额1亿人民币以上”标准筛选出来的上海互联网中小企业数量分布图。在图中我们发现,上海的互联网创业主要分布于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和本地生活三个领域。
这个行业分布与更早时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后袁晓辉根据it桔子所整理的数据所做的观察非常一致。
以上四个图罗列了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这四大城市的互联网企业的行业分布领域。在这些数据里,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除了深圳是智能硬件以31%的比例排在第一名以外,北京、上海和杭州排在第一的都是电子商务,而杭州更是以51%的份额排名第一。
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公司投身于电子商务?主要的原因在于电子商务是互联网带给社会的第一个红利,这里领域诞生了众多巨头,比如美国的亚马逊、中国的阿里巴巴和京东。而杭州之所以会有高达51%都投资集中在电子商务,原因就更加简单,因为阿里巴巴的示范效应。深圳比其他城市更关注智能硬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珠三角是中国电子元器件的最大产地。这些都是所谓的资源禀赋所致。
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是,金融和本地生活是上海的特色,分别名列第二和第三。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互联网金融表现也格外表现出色。此前胡润研究院梳理了国内2017大中华区独角兽企,上海共有近26家企业上榜仅次于北京排名第二,上海的陆金所以近1000亿估值列在上海企业榜首,在金融领域规模仅次于蚂蚁金服。而在2017年,还有一家总部在上海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在香港上市,那就是众安保险。
上海互联网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本地生活类的比例大。上海的本地生活比例达到13%名列第三,而北京则是8%名列第五,杭州和深圳压根就没有进到前五而分散在其它领域。
为什么上海的创业公司会格外关注本地生活?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上海市民对生活品质的关注而让很多创业者觉得这里有更多的市场机会。在本地生活方面,上海也出了一些被消费者认可的全国知名品牌,比如在上海起步的大众点评是是国内最早的城市生活消费指南网站,甚至在一段时间内遥遥领先而找不到竞争者。而最近这几年风声水起的饿了么,也是国内最早试水外卖的公司。为什么这些公司最早在上海出现,很重要的原因是上海人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比别的城市要高。
3
袁晓辉博士还根据it桔子的数据整理了中国互联网行业从1999年6月7日到2015年8月7日的所有投资数据,最后发现上海以1532笔投资名列第二,尽管远远落后于北京的3394笔投资数,但却是深圳、杭州和广州这三个城市的总和还要多——它们加起来才是1443笔。而投资金额也与之类似,上海以收获1621亿元排名第二,杭州和深圳分别以1028亿元和564亿元排名第三第四。
为什么上海的互联网企业获得了这么多投资,却没有没有诞生与其投资规模相匹配的公司?这可能是公众最大的疑问。
当然,这个疑问并没有道理,因为上海的互联网上市公司数量也不少,仅次于北京;而独角兽的数量,无论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还是胡润研究院的数据,上海的数量也都是处在第二位。
答案还是如前所述,那就是上海缺乏像bat量级的公司,因此使得很多人误解为上海错过了互联网。但是仅仅这样回答可能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回答,为什么上海的互联网没有产生像bat这样的巨头?
但是从历史来看,有一段时间上海是中国互联网企业最为发达的城市。在中国的第一批巨头互联网公司中,有6家在上海(九城、携程、易趣、前程无忧、盛大、榕树下),几乎占全国互联网巨头的一半。这些企业做什么呢?九城、盛大是做游戏,携程是旅游,易趣是电商,前程无忧是招聘,这样的行业分布和北京的大相径庭:因为此时北京的那些互联网企业主要是以新闻门户为主。更为重要的是,早在北京的那些门户网站通过无线增值业务扭亏为盈时,上海的互联网公司已经有了很多真实基于交易的业务收入,甚至还盈利。比如说携程在上市前就实现了盈利,而盛大创始人陈天桥因此成为福布斯排行榜的中国首富,这也是最后一位作为福布斯首富的上海人。
问题来了,为什么上海的互联网公司没有做到bat量级?最为主要的原因是可能是上海的互联网公司太理性。曾有人如此评论上海的互联网企业的特性:“一方面,上海的互联网企业有着很浓厚的商人气质,它们太计较投资回报率,尤其是短期内的收益率。在互联网发展早期,不盈利的项目绝对不做,所以上海早期的互联网行业发展起来的都是一些离钱进的行业,比如游戏、互联网金融等。早期并不赚钱的bat没有一家诞生在上海是有原因的,这也是为什么盛大、携程等企业很多年都专精在一项业务上的原因。”
是的,专注于一项业务是上海互联网企业的一个特点。上海排名第一的互联网公司还专注于在线旅游行业,而没有扩张到其他领域,而和它差不多同时成立的公司,绝大多数公司的主营业务都发生了巨变。如果观察互联网公司的估值就会发现,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排名前几的公司都是属于平台型公司,触角伸向多个领域。以中国为例,市值排名前六的互联网公司,只有携程一家是属于在单个领域作战,而排名在它前面的bat、京东和网易都是在多个战场开花结果。即便是那些独角兽,也不是局限在一个领域,比如美团点评已经涉及外卖、网约车等多个领域。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投资回报率的重视使得上海的互联网企业从一开始就比较健康,但是过于重视投资回报率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毕竟很多项目不是在短期内就能看到回报,就像亚马逊是等了20多年才看到财报上的盈利。而这可能在某个方面能够解释了上海为什么没有bat,因为很多划时代产品出现之初,确实是不知道营利的门在哪里,包括qq。
当然,另外一个因素可能是偶然的。比如盛大陈天桥在壮年之际因为身体出了问题不得不将盛大私有化,而自己也远赴新加坡养病,以至于国内突然没了陈天桥的新闻,直到2016年12月陈天桥夫妇向加州理工捐赠1亿美元设立脑科学研究院的新闻。如果不是这样一个意外,或许今天中国的互联网版图还将改写。
有报道曾经如此报道盛大当年往事:
创新院鼎盛期,盛大集团也迎来第二个高潮。2009年,陈天桥剥离游戏业务,盛大游戏分拆上市后,他手握近40亿美金的真金白银。
是年,盛大游戏的营收与利润远超腾讯游戏,陈天桥依旧是中国互联网“最具购买力”的人民币战士。他计划买一批有潜力的公司,并先后接触了360、优酷、迅雷、yy(欢聚时代)等企业。
其相中的都是当下继“at”(阿里、腾讯)之后,第二梯队的中坚力量。如若收购成功,盛大的资产将翻升数倍。
当然,还有很多上海的互联网公司是因为在和北京的友商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而不得不将公司总部改为北京,最被公众所知悉的就是一号店之于京东、大众点评之于美团、土豆网之于优酷。两地并购如此之多是以上海告负而结束,以至于坊间戏称,凡是上海和北京两地互联网公司发生竞争,最终落败的一定是上海。不过近年来这个局面有所改变,上海互联网公司逐渐掌握了主动,如携程收了去哪儿,饿了么和百度外卖合并。如果从这个角度而言,似乎上海正在恢复当年的王者之气?
4
现在我们可以对本文作一个小结了。
上海其实并没有错过互联网,无论是从上市公司的数量还是独角兽的数量,上海在国内都是仅次于北京而远超杭州和深圳。与其他城市相比,上海的互联网公司特色鲜明,那就是专注于互联网金融和本地生活,而这两个领域恰恰也和上海的禀赋相一致。
上海之所以会被很多人认为是错过了互联网,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没有诞生bat级的重量级公司。但众多中小公司的存在,也在侧面反驳了坊间传闻的由于政府强势导致中小企业创新难的传闻。上海不仅是适合创业,同时也适合中小企业生存。至于为何没有产生像bat量级的公司,可能是各公司的业务形态决定,也有可能是很多偶然因素的结果——比如说投资人对投资回报率追求甚至是创始人的健康状况。
你不能说上海互联网公司没有远见,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风格,而这种风格又反过来影响了这个城市里的企业。上海可能永远都无法出现像北京那样的门户网站,也不会出现那些雄心壮志想改变世界的公司,但是这里有一大堆关注城市居民日常需求的公司。
这可能就是上海互联网公司的宿命,但是在另一个层面来看,各司其职、各就其位,何尝不对呢,这不就是所谓的社会分工吗?就像上海的马路没有北京那样的宽阔气派,但是毛细血管般的大街小巷却是极大便利了居民生活,而这恰恰就是上海互联网企业的特征,它们规模不大——甚至你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但是却深入你我生活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