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皓 / 本报记者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摘要:“百年上海设计”是上海近现代设计史的代名词,从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上海设计起步、发展、变化的状态,可以看到百年以来的上海设计,具有很大历史意义。传承“上海设计”精髓,共创“上海设计”未来。2017年12月20日,《百年上海设计》发布暨“上海设计”研讨会于上海美术学院举办。
《百年上海设计》发布现场“百年上海设计”是上海近现代设计史的代名词,从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上海设计起步、发展、变化的状态,可以看到百年以来的上海设计,具有很大历史意义。传承“上海设计”精髓,共创“上海设计”未来。2017年12月20日,《百年上海设计》发布暨“上海设计”研讨会于上海美术学院举办。本次活动是上海美术学院对百年上海设计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性的展示与研讨,全面对设计观念在上海的各个领域中的影响,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改变,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对未来上海设计前景的展示,都是很重要的梳理与展示。
嘉宾致辞出席本次发布会的嘉宾有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西安美术学院院长、设计艺术家郭线庐教授和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设计理论家杭间教授、以及参与此书的编委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杜士英、陈雪松以与曹汝平博士、黄展博士等等。
上海美院执行院长汪大伟在致辞中深切缅怀已故教授黄建平。同时号召各位艺术工作者紧跟世界潮流,发挥上海的地域优势,发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追至、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为未来上海设计臻于辉煌做好准备。西安美术学院院长郭线庐在致辞中表示,上海设计作为中国设计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设计文脉的传承,可以说上海设计在今天仍然引领着中国设计的发展,这也对当下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担当。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表示,中国设计在转型的意义是非同凡响的,它关系着国人的喜怒哀乐、生活器物、民族制造业的复兴。没有上海百年设计就没有中国设计,它的意义,会随着上海美院这一研究项目拓展,而逐步彰显它的意义。
接下来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院长同黄建平教授幼子黄嫁开先生一同打开《百年上海设计》,完成了《百年上海设计》的发布。
《百年上海设计》《百年上海设计》由上海美术学院已故教授黄建平主编,历时四年有余,数易其稿,于2017年8月正式出版。该书以挖掘“上海设计”的内涵、总结百年上海设计的发展规律、构建中国设计体系与树立民族的文化自信为出发点和目的。该书以历史的角度回顾了百年以来的上海设计,以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与展示设计、服装设计、公共交通视觉设计、工艺美术、美术设计教育以及现代美术设计机构等八个部分为主要内容开,几乎囊括了上海近现代各领域设计的概貌,是目前唯一一部收集门类齐全的上海设计史,对上海设计史研究有基础性的贡献与铺垫。
最后,是《百年上海设计》发布暨研讨会。首先,出席研讨会的嘉宾有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王敏先生;中国美术学院原上海分院院长王雪青教授;上海左旭初商标博物馆馆长左旭初先生;同济大学教授朱钟炎先生,朱老师还在路上;高级工艺美术设计师、著名包装设计专家刘维亚先生;中国美术学院高等艺术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前研究生院院长、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许平先生;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党总支书记吴国欣教授,他也在路上;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常委,原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何晓佑教授;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创始人、华东理工大学沈榆教授;上海设计学院副校长、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张同先生;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杭间先生;高雄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正姚村雄教授;中国创意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峻先生;西安美术学院院长、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郭线庐教授。华文字库(音)创始人,中央美术学院奥运中心副主任,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黄克俭先生。同时,来到现场的还有黄建平教授的幼子黄嫁开先生,以及黄建平教授的学生曹汝平、黄展等。
研讨会
研讨会合影主题:《百年上海设计》发布暨“上海设计”研讨会
时间:2017年12月20日
上海百年设计
中国设计将如何引领人们的生活
郭线庐(西安美术学院院长):《百年上海设计》仅从这本书来说,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这本书本来的发行,《百年上海设计》本来就是中国设计发展史中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百年来中国的设计走过了自己风风雨雨的发展历程,中间有很大的章节都和上海有关,把发展史中精华的部分展示给公众,我觉得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华文明传承的见证,在发展史中,尽管《百年上海设计》受到外来文化、西方思想以及其他等等方面因素的渗入,但它的主流是中华文脉的传承。第二,在引领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程中,上海的设计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如何吸收,如何消化外来文化,如何走中华民族自身的发展之路,上海设计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三,考虑到今天也展望到未来,上海的设计仍然是在引领着中国设计艺术的发展,特别是是近几十年来,从上海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了众多优秀艺术家,为我们国家从较为薄弱的设计平台走上世界先进的设计平台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四,中国现在正值新时代的发展时期,作为设计师还是作为设计教育工作者,都讲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担当,未来该怎么发展我是衷心祝愿、期待上海这片土地上产生出来的优秀设计师,继续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全国很多地方都在看着上海,看着这块改革一开放,发展一建设,祖国强盛象征的所在地,给大家带来新的期望,所以第二个期望值更高。
5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的,我想今天在这里举行这本书的发布会,不仅仅是纪念黄建平老师的,纪念他和他研究生的团队为这件事情,为中国的设计做出贡献,同时,我想也是通过上海百年设计来追寻中国设计发展的根本,如何探索中国未来设计发展的机会,所以我衷心祝愿《百年上海设计》这本书的出版,衷心感谢黄建平教授和他的团队为这本书作出的杰出贡献。
杜士英(上海美术学院):我是黄老师团队的其中一员,整个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从美协开始就一直承担着这个任务,之前黄老师就非常关注上海设计这方面的一些研究,也举办过相关的一些活动,这确实还是很重的任务。我是一个外地人,记得我本科读书的时候,我们老师特地带队来到上海考察,当时参观了几个地方,当时我们对上海设计是非常敬仰的。从解放我们认识的上海设计还是很有代表性的,所以也可以感觉到上海的历史,确实对于中国设计来说也是有着一定的重要地位。这么重要一个任务落到我们身上确实感觉这担子非常重。回来你说怎么办呢,不挑也不行,上海美院地处这个位置上是有责任的,再艰难也要做。经历了前阶段,前阶段主要是60年,1949年到2009年,60年的工作,经历了将近三年,团队实际上有很多在场的老师,各自有些分工,还带领了一些学生展开这样的工作。从整个撰写的思路我们经过了反复的调整、研究,基本是按照以事件,先是分类,因为原则基本上还是按照大体的分工。之后还是以事件和人为主要的点,各个分类都有些负责,我也负责其中一部分,只是其中一部分,主要是负责相关平面、字体,这样的话在写作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都分开做了,最后统一的时候也遇到了困难。尤其调研的时候有些资料还有些人已经不在了,要去找家属,尽量地能够去完善,不管怎么样经历了这么多,终于我们最后有个成果。
汪大伟(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我在书的前言当中提出“上海设计”概念,它不单单是简单的名词,它将成为中国近现代这种文化样式,同时它在设计专业界里是一种范式。我一直说包括对整个人类的工业社会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也是应运而生。而上海设计实际上在我们整理史料过程中,我们发现前40年上海的设计实际上是同世界文化几乎同步发布,紧跟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紧跟着城市化、工业化,乃至跨进近现代化的步骤。但是到了60年,它所积累的文化积淀在中国独特的社会形态,也就是说在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下,它的设计也始终发挥作用。
这个作用不仅仅是在一个设计技术和设计样式引领和改善着中国在计划经济下人们的生活品质的提升,而作为计划经济下的这样一个设计样式,实际上要在世界上去找这样成功的案例,还真是没有,甚至能够形成独立这样的模式还真没有,所以我们把上海设计希望能够作为一种文化样式和作为一种设计范式概念的提出,也顺应当下中国走向世界,我们在坚持自己的文化自信过程当中,需要我们能够树起自己的旗帜。
所以,今天借着这本书的发行之际,能够共同地来探讨,共同对上海设计的内涵定义,以及对中国整个社会进程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的影响进行回顾梳理,甚至去展望中国将要是一个什么样的设计,中国设计将会怎么能够引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每个人都成上帝
在历史、技术、艺术、工艺与文本中谈上海设计
伍江(同济大学副校长):看到《百年上海设计》出来以后,我第一反应就是,因为我曾经写了第一本《上海百年建筑》,当然这个建筑和设计是分不开的,本来就是一体的东西。看到这个我是非常的感慨,想起来当时我写《上海百年建筑》是三十多年以前。今天我想谈几个个人认为设计背后最根本的问题。
第一,也是从这本书引发的,《百年上海设计》,为什么叫上海设计,不叫中国设计,说明它具有地域性的内涵在里面,就设计是离不开地域的,不可能没有地域性。其实这个问题在中国也好,在西方也好,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始终是有的,但是没这么说,因为我们都一直认为设计也好,艺术也好,包括建筑在内,它和历史是有关系的,它不是从零开始,是由前人一代一代的艺术创作活动的沉淀之后,形成了今天所站的平台,在这基础之上进行自己的时代特点创新,成为代表你这时代的作品,然后又成为下一代人的历史,它是这个过程。
但真正当中有一个很大的误区,这个历史是谁来定义的?在西方为主的文化背景下面,这个历史西方人发明了很奇怪的字,叫历史的和非历史的。中国这么大几千年文明我们也是非历史的,这本来就是误区,因为在这误区下面我们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强调地域性,要自我证明我也有价值,其实地域性这个词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地域的产物,不管是西方人讲的历史和非历史,都是有地域性的。
今天第一个想讲的基本问题就是设计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的问题,既然这个设计就代表时代,那肯定要有很多时代先进性,你看我们讲建筑、讲设计,包括艺术都一样,我们又要有时代创新性,又要有历史传承性,一直在讲这个问题,但你讲的时代到底是什么,你讲的历史传承那个历史到底是什么,是拉丁历史、希腊历史、英国历史还是中国历史?中国历史是北京历史还是上海历史,在讲历史一定是某一个地域为基础的历史,历史不存在抽象的,只存在许许多多个体化地方性的,加在一起才是我们讲的人类总的历史,这个问题在设计里面如果不理清的话,就老师会纠结,两种纠结,一种是代表现在还是代表历史,这两者本来就是一体的,昨天的现代就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现代就是明天的历史。
第二,技术性和艺术性。因为在座的各位大部分是艺术背景,我们学建筑大部分是工科背景。本来建筑也好,设计也好,它就是一体化的东西,不可能说这东西是技术的属性还是艺术的属性,是没办法分的。我记得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做学生的时候,有个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他到同济大学做讲座,我举手提问题,学建筑的人不太懂那种,在艺术家眼里面建筑师都是搞工程的,它是很奇怪的一个行当。
在这当中我当时就问,你做的东西高级派,因为西方的建筑师在我心目当中更倾向于艺术家,我说你艺术家的品质怎么会把工程技术玩的那么转,而且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结果他给我回了一句话,你能把你人体的和你的骨骼分开吗?我一听有道理,一个人体是完整的,它根本就分不清楚哪一部分是功能性的,哪一部分是造型性的,没有的,你说哪一部分是为了功能存在,哪一部分是为了造型的存在。为了造型的同时就是为功能,为了功能的同时就是为了造型,这两者根本就是一体的。
第三,设计的工艺性和文本性问题,所谓工艺性就是怎么做,把它做出来,所有做设计的,包括做建筑的人都一样,非常强调技巧,把它做出来,怎么能做好,房子要做的好看,要让人喜欢,让人买。我们知道现在其实人类的文明两大块,一大块属于左脑,一大块属于右脑。你看现在的科学技术靠什么来体现,现在大学纠结你们为什么拿论文来取向,其实这个论文就表明他的先进性,只有写出来才能做出来,做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