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央广网消息(记者林馥榆)
讲述上海市开埠以来历史发展故事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历博),如何和代表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数字治理找到同频共振的所在呢?
9月27日,上海数字孪生博物馆系统在上历博(上革博)正式上线,通过ai、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手段,打开历史和未来握手的神奇之门,全面赋能场馆管理,提升观众的参观感受。
建筑可阅读在以往的概念里,文博场馆的数字化大多局限于展品上网、上“云”,而鲜少对场馆的管理水平和观众的参观感受辅以数字治理的手段加以提升。此次上历博(上革博)进行了一项全新的尝试,做了“个吃螃蟹的人”——依托上海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框架和上海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的理念,对上历博(上革博)及周边进行了超精细三维数字化复原,利用三维数字孪生引擎实现了博物馆大楼内外的1:1三维数字孪生,并对接政府业务数据、物联感知数据、环境天气等多维实时动态数据,让博物馆“活”起来。
语音互动导览此次项目的设计者、系统开发技术团队负责人、上海市“一网统管”市域物联网运营中心研发总监王斌介绍,上历博(上革博)有不错的信息化基础,也装了不少摄像头和物联感知设备,但久而久之因为缺少统一的数据规范和应用逻辑,系统各自成为孤岛、数据质量层次不齐。“数字化转型不仅要‘建’新的数字系统,也要‘统’存量资源。”王斌说,新系统整合了9套常用业务系统,从馆方的管理需求和观众的参观需求出发,设计构建了14个数字化场景。
应急疏导演练(央广网发 上海历史博物馆 供图)
该系统依托上海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框架和上海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的理念,对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及周边进行了超精细三维数字化复原,利用三维数字孪生引擎实现了博物馆大楼内外的1:1三维数字孪生,并对接政府业务数据、物联感知数据、环境天气等多维实时动态数据。
数字孪生博物馆系统整合了9套常用业务系统,从馆方的管理需求和观众的参观需求出发,设计构建了数字历博、数字服务、历博之眼、历博之感、历博之声、城市脉搏和数字文保等7个大板块,展馆导览、动态应急预案、视频虚实巡检、留言墙、文物保护、消防安全、安防防护、历史建筑保护、周边交通导引、调查问卷、能源分析、热线和信息分析、客流监测等14个数字化场景。
其中,市民游客在参观时,可在数字历博板块用语音和大屏进行互动,激活相关便民信息,如周边交通、最近展览、展馆客流、参观导览等,通过手机和留言墙实时留下自己美好的记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历博(上革博)的数字孪生系统专门设计了数字历博的开放页面,参观者可通过语音和手机端进行交互。此外,还有一面会动的“留言墙”,将位于四楼的留言墙镜像到了序厅的大屏上,观众通过手机端可以留言或者分享小视频,内容经审核后很快就在屏幕上实时显现,让留言墙变成了一个热门的打卡点。
比如算法赋能视频,通过算法加持,上历博(上革博)的摄像头从被动地“看”转为主动地“说”,可以了解每个展区的人流密度,以及相应展区和展柜的客流热度,方便馆内工作人员进行策展和参观时的人员疏导。又如动态应急预案:通过展馆内部建模和文本型应急预案的结合,将应急疏导的演练实景呈现在大屏上,便于馆内及时模拟和优化应急响应预案。此次新上线的系统中,一些技术来源于上海科技大学原创科研成果。上海科技大学副教务长、信息学院执行院长虞晶怡说,时空一体的数字孪生系统,可以为博物馆管理提供数据交融和处置联动的平台,并能为参观群众提供有洞见的数字信息服务和普惠人工智能的体验。例如面对十一国庆的大客流挑战,平台系统能够通过周边交通实时流量数据进行人工智能分析,并通过平台协同管理调度周边车辆停放,实现智能规划游客动线、协调疏导游客。
线上留言墙(央广网发 上海历史博物馆 供图)
上历博(上革博)作为一座综合反映上海地方历史的地志性博物馆,自2018年3月26日正式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观众超过2百万人次。博物馆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展厅面积9800平方米,基本陈列包含“古代上海”、“近代上海”两个部分,全面梳理上海历史脉络,展现城市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节点和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上历博(上革博)现有藏品总数约11万件,分十五大类,其中物华号百子大礼轿、上海汇丰银行铜狮、陈化成督造的振远将军铜炮等都是馆藏重要文物。
馆方表示,上历博(上革博)将继续对标国际标准、水平,围绕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运用数字化技术,竭诚服务观众,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上海新的城市文化品牌。上海市城运中心表示,希望这个全新上线的数字孪生系统向更多的观众推广数字治理和上海“一网统管”的城市治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