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还来不及有太多的感慨和停顿,有一群人已经洗去一年的疲惫,整装待发。他们或许默默无闻,你看不见也触不着,但你每天最关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背后,却少不了这群人的身影。他们就如同这个市场的神经末梢,微不可见、籍籍无名,却追踪着市场的每一根神经和每一次颤动。他们,就是上交所的上市公司一线监管者们。
从清晨到深夜,从过去到来年,他们每天都在注视着、守护着这个市场。事皆有往复,人常有更替,他们也曾常笑人间是非多,偶叹此身长营营,但公平和秩序就像一盏灯召唤着、指引着他们,不能犹疑,不敢懈怠。
岁末年初,记者走近这群人,听他们讲监管中的起起落落,谈内心里的酸甜苦辣。上市公司监管的场景,就像进行时一幕幕地呈现。
一天
下午三点整,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开始了。
上市公司公告在收盘后陆续向市场披露。公告的事项或大或小,或急或缓,都传递着上市公司的价值,牵动着投资者的神经。好消息,也许会带动股价上涨?坏消息,或许会让收益打了水漂?一线监管要做的,就是与投资者站在一起,看所谓的好消息是不是真的好,坏消息到底坏在哪里。公告就是冲锋的号角,他们是全市场最先对公告作出反应的监管者,市场的脉搏在他们琐碎而具体的工作中静静地传递。
一年下来,他们审核了近11万份公告。其中,有5953份定期报告,超10万份临时公告。看似枯燥的公告,在这群人的眼中要转换成各种有指向的信息和监管判断。公告是不是蹭概念、靠不靠谱?并购重组是不是“忽悠”,估值合不合理?关联交易有没有大股东套现嫌疑?年报业绩有没有“大洗澡”?这些都要求他们在下一天开盘前准确识别,快速反应。要不要补充,要不要问询,要不要停牌,有没有业务操作?需要在短时间里决策、行动。尤其是那些一经披露市场就喧嚣热议的公告,更考验着监管者的决心和耐心。行动的法律依据足不足,专业判断准不准,需要在瞬息万变中快速作出决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取得公司的配合理解,更需要耐心的解释,不少时候还有意志的较量。
股票交易和媒体舆情,全天都交织在他们的脑间、眼前、耳边。股票的走势,自媒体的信息,各大媒体的报道,乃至小道传闻,可能只是大多数人过眼即逝的讯息或是饭后的谈资,但对这些一线监管者们而言,却是行动的号令。
股票交易出现异常,要问上市公司有无重大事项;媒体舆情出现风向,要关心上市公司是否需要澄清,应当如何给市场一个交代。这些每时每刻都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在晨间,在睡前,在用餐的时候,甚至在夜半的时候,尤其在交易开始前。每日似乎有数不清的信息在眼前流转,有时候焦急、懊恼,甚或想躲一躲找个树洞喘口气。
他们并不是一座座孤岛,而是联系着无数的市场参与主体。电话是与上市公司沟通和与市场联结的重要工具。只要电话响起,无论多忙,也要立刻停下手中的工作,拿起话筒。电话那头的或是政策咨询,或是规则适用的疑问,或者是上市公司经营情况的交流,都需要耐心解答、体贴服务。他们有时自嘲是“接线员的升级版”,不仅要接无数的电话,有问题需要核实时还要立刻拨过去,找不到这一个就找下一个;有时上市公司还会上门来访,也要和和气气迎来送往。偶尔事急事忙,来不及细说,间或言语还有些不耐烦。静下心来的时候,心头也会掠过一丝丝愧疚,告诉自己下次要更加耐心些、温和些。
他们的一天忙而有序。八个行业监管组各自对接着沪市每个行业的近200家上市公司,七个专项组承担着法律、会计、并购重组、培训、纪律处分、综合运行、流程管理的专项事务。在一线,要做好公告审核,也要创新制度。退市、停复牌、回购、质押,一项项影响着市场运行的基础制度,就在他们的手上研究、起草、推出。做好一线监管,还必须严守自己的规范。每日上午九点半,是晨会时间,每项重大个案都要在会上集体讨论、决策、记录。每项监管行动,都要有层层把关、监管留痕。每一份问询函件,都要对外披露,接受公开检验。就像一幅矩阵图,每一个点都互相连接,每一个点都发挥作用。
这就是他们的一天。每一天,平凡、踏实、忙碌却也生机盎然,在一点一滴中守护着、净化着我们的市场。
监管
监管是监管者的“名片”,是主责主业,这工作并不讨巧。如何当好“看得见的手”,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应有作用,切实维护数以亿计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他们的初心和使命。
他们当然也希望得到市场各方的认同,但又常常不被理解。当赚快钱的路径被切断、动歪心思的公司被束缚手脚、想越雷池的“黑手”被暴露人前,难免要受些误解、非议、责难。名为监管者,却也常常是“看不见的被告”,自己不可说,常要被人说。要做的就是更加规范,用程序和公开来约束自己,用规则和公义来坚定执法的信心。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的摆布是资本市场永恒不变的主题,考验着他们如何分辨潜藏在纷繁表象下的利益格局,采取恰如其分的监管动作,不保守、不过度,犹如免疫系统,悄无声息中保护着这个市场的各个机体有序运转。
过去的一年,资本市场还是那么地热闹。有工业大麻、5g、燃料电池、无线耳机等眼花缭乱的概念炒作;有突击交易、高买低卖、变相承债、忽悠收购等花样繁多的异常交易;更有财务造假、资金占用、违规担保、恶意失联等触碰红线的严重违规。要打好这个硬仗,除了敢拼能干的气魄,也离不开化繁为简的智慧。补充披露、监管问询、约见谈话、督促整改、纪律处分……看似招式繁多,却离不开三大核心理念——依法依规、客观公正和市场约束。这是他们在复杂利益格局中,得以抽丝剥茧、直击核心的原则和遵循。
站在市场的第一线,他们每天最先从公告里挖掘公司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隐患。如何将这些风险和问题化于无形,保证市场平稳运行不被干扰,及时有效的事中监管和强而有力的事后问责就是答案。
该出手时就出手,时点如何把握、火候如何控制,他们在一单单个案中磨练着专业,而手中唯一能依靠的“武器”是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和监管问询,构建市场化的软约束,及时发现、提前制止不当行为,避免上市公司产生不可逆的损失,维护好投资者的利益。
你看不到他们是如何绞尽脑汁、专业分析;如何顶住压力、费尽唇舌;如何争分夺秒、废寝忘食。但是,你能看到:概念炒作成风时,一份份针对性极强的风险提示公告,反复告诫提醒;“虚晃一枪”的突击交易在问询下更正会计处理。能看到:*st毅达董事会信披失联后,监管通报促使独立董事建立临时信披渠道,推动第一大股东完善公司治理;东方金钰卖身蓝田股份的“闹剧”在层层问询下终结。也能看到:20余单涉嫌为大股东输送利益的不当现金交易取消或调整,近50家上市公司大股东归还占用公司资金或解除违规担保260余亿元。还能看到:资本市场出口端更加通畅,*st上普、*st海润、*st大控、*st华业等4家公司平稳退市,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切实加大,108家上市公司、529名董监高、39名中介机构相关人员的各类违规行为得到相应的处理。
他们也有自己的无奈。凡人之所为,尽其职,守其分而已。一线监管者就像没有武器的士兵,只能凭借着单薄的“冷兵器”,直面纷繁复杂的利益格局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当风险提示公告被视而不见,当疑点重重的交易依然能通过股东大会,当中介机构对估值显著偏高的资产依然发表波澜不惊的肯定意见……他们也只能叹息、甚至懊恼,更多的则是期待尽快建立更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让市场做加法、监管做减法,凝聚更多的力量到守护市场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的事业中来,真正培育起促进上市公司专注经营、讲究质量的市场机制和生态环境。
问询
每当一年结束,农民总要盘点自己当年的收成,稻谷是否足斤足两,粮食是否质地优良。同样的,上市公司用年报告诉市场这一年经营的收成,而交易所则需要盘点公司年报的财务数据是否掺杂水分,经营状况是否乐观持续,盘点的重要手段就是问询函。
问询是监管的主要方式,是将监管约束变成公开约束的有效工具,问询在精不在多、在准不在散。一年以来,沪市公司监管条线共发出超过600份问询函,其中临时公告问询函超过200份,定期报告问询函超过300份,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审核问询函超过100份。虽然都是问询函,但不同类别的函件侧重是不同的。定期报告问询函最为全面,侧重问询会计信息真实性;临时公告问询针对特定重大事项展开,更强调针对性和时效性;重组问询函则围绕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体现出更为综合的专业性。
2019年问询的关注度似乎比以往更高一些。这是个好迹象,说明投资者真的在意信息披露了,也推动着公司更加注意提高信披质量,帮助投资者理解认识公司的价值。但这也意味着对问询者有了更大的考验和挑战。问询是否准确到位,是否透彻深入,是否遗漏或冗余,是否对上市公司造成不适当的影响?这些都是监管者需要考虑的责任。他们认真地对待着每份函件,检验着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规范机制。专业能力上,会计、法律专业问题分别都有对应的专业组把关。还有行之有年的分行业监管经验支撑,对同类公司经营模式、核心竞争力有了更深的把握。规范机制上,一份问询函,至少要经过四道关才能对外发出,其间少不了要经过多番专项讨论。他们还定期分析函件质量,也尝试着邀请第三方机构来评估,精益求精,不断改进。
问询既是考验,也会在取得成效时舒缓他们内心的压力,带来小小的成就感。去年上半年,一家地产公司年报披露后,他们对公司的盈利是否真实准确、是否存在利用会计处理进行盈余管理发出了问询。披露之后,有人认为揭开了公司业绩注水的事实,也有声音批评问询函并不专业。他们主动与市场沟通,说明逻辑,用事实和道理回应市场的关心,此后公司的业绩表现也印证了他们前期关心的问题。
临时公告问询中,一家*st公司高溢价收购亏损资产,疑似掏空公司、转移资金。他们连发两函,针对资产评估作价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关联方非关联化的安排、资金来源等问题展开深入询问,最终该公司因为难以自圆其说而终止本次收购。在这样一单单案例中,一线监管者不断贡献着自己的才智,也在不断经受着考验。
问询函看似只是简单地列举问题,其实问询方法很有讲究。比如,对关键信息披露不清、监管掌握尚不充分的事项,问询函直指交易实质和商业合理性;对公司问题初步显现,但可能潜藏更大风险的事项,问询函环环紧扣,递进发问,逐步发掘更深层次的问题;对于引起监管怀疑但又没有确凿证据的信息,问询函旁敲侧击,问询公司的其他关联信息,并将回复结果与前期披露事项或财务勾稽关系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公司的破绽;对已有明确监管判断的事项,如财务舞弊、违法违规事项,充分论证后,问询函还要直接点出交易所的监管判断,通过监管公开,将结论告知市场。
问询的出发点尽可能客观公正,但总有不尽完善的地方。即便如此,问询始终是交易所站在一线、贴近市场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是服务、帮助、保护投资者知情权最有效的路径。他们一直在不断反思总结,如何改进方法,使问询节奏更准确一些、更中性一些,如何让问询函更具可读性,并充分提示风险、制止不当行为……今后,他们将秉承这个信念,厉兵秣马,做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守夜人”。
服务
让树木长成森林,除了要懂得拔草驱虫,也离不开精心浇灌施肥。对他们而言,推动上市公司提升质量、营造更加健康的市场生态,仅仅做好监管当然不够,“服务”也是他们基因的一部分。
他们其实并非永远皱着眉头、一脸严肃,反倒常常嘴角上翘、态度和煦。与之沟通,他们会认真倾听、深入领会。这群人中,很多都还年轻,表情中会有些许青涩和稚嫩,但都充满热忱。凭借一线监管的经验积累,他们与大多数优质上市公司、中介机构一起,为市场和公司的一点点改变奉献自己的专业和汗水。政策咨询、外出培训、质押纾困等,他们朴实低调、来去匆忙,在繁忙的监管工作之余,做了很多资本市场迫切需要但“聚光灯”却照射不到的事情。
大多数时候,他们会守候在办公室,随时准备拿起电话为公司和市场参与者们答疑解惑。怎样才能更好贴合实际,支持更多公司迈上新的台阶,是他们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方向。这几年,他们拓宽服务形式,发挥培训服务传统优势,主动创新培训方式和内容,为培训对象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这支队伍派员支持对外培训88场次,培训对象18531人次。为了让培训更贴近公司的需要,在课程上增加了再融资、并购重组等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点课程,并积极服务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提质增效,针对性提供政策咨询,引导沪市实体类、产业类并购重组成为主流。培训对象上,以关键少数为抓手,将实控人纳入培训范围;培训方式上,增加部门负责人面向全体上市公司的季度视频培训。他们精心准备课件,以最新案例为切入点,传递最新的监管动态,将复杂难解的监管规则倾囊相授,毫不吝惜。
处于资本市场监管一线,他们也敏锐地感知公司困难,努力帮助化解市场的潜在风险。去年,一些公司股东高比例质押、流动性紧张。为了推动化解质押风险,他们做了不少努力,深度摸排、精准施策,调研纾困基金和券商;开展多场专项培训,为沪市八成以上的高比例质押公司提供座谈机会,并邀请三十余家实力雄厚的市场机构参与,搭平台、引资金;还专门约谈数十家重点公司,听需求、解难题,一对一提供纾困的政策支持。一年下来,沪市已有近三成高比例质押公司成功化解了风险,半数以上的重点公司有效降低了质押比例。
做好服务,他们也在不断寻找自己的独门秘籍,那就是“开门搞监管”,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积极走出去,去深入了解资本市场这个“大江湖”。主动走访地方政府国资委,与当地国资部门沟通交流,深刻体会各地国资改革中遭遇的重重困难并努力寻求解决方案,更积极对接国资上市公司,推动国有企业“做示范而勇争先”,帮助国企实现新旧动能转化,促进资本市场助力国企改革。
他们也努力把上市公司请进来,多渠道了解市场情况和公司服务需求。去年以来,分别邀请证券行业、信息技术和软件行业、医药化工行业等数十家上市公司到交易所做客,谈建议、听意见,与之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还充分运用政策和专业,建立沟通平台与协作机制,有针对性地精准服务,帮助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排忧解难。
服务的理念到底是什么?不仅仅是一种姿态,一个微笑,而是通过服务凝聚大家共同参与建设市场的热情和动力。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很朴素,希望要监管的事情越来越少,能为别人服务的事情越来越多;监管的对抗性越来越小,大家轻松坐下来聊天的时间越来越多。就像监管一样,服务也没有止境。他们也在总结自身的不足,静下心来思考问题的时间不够,专业能力还有欠缺;疲惫的时候,言语可能显得有些冷淡;匆忙的时候,电话回复可能有些迟缓。他们也在努力完善,将微笑服务作为自己的基本要求,把政策服务、方案服务作为提升服务质量的进阶。
向往
新的一年,他们也有新的愿望。可能是工作压力少一些,专业成长多一些;可能是股民焦虑抱怨少一些,投资回报多一些;可能是市场虚假蒙骗少一些,上市公司获得感多一些;可能是监管约束能适当做减法,市场约束能逐步做加法。
而这些,其实并不仅仅是一线监管者的愿望,大概也是每一个市场参与者的向往。这不仅仅需要监管层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个市场参与者的共同建设和细心呵护。他们,只是这个蓬勃发展的资本市场中一个小小的群体。众人拾柴,薪火相传。
二十多年来,中国的资本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金融监管也经历从制度匮乏到规范有序的改变。与成熟市场相比,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如何让市场生态变得更好?他们跟市场各方深入交流、统一共识,那就是要形成合理有效的市场价格信号与估值体系,推动股票价格回归到价值本源,市场各方真正归位尽责,共同引导推动上市公司质量提升。这不仅需要公司内控和治理机制发挥应有作用,行政处罚和司法约束真正到位,也离不开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市场媒体和投资者的共同努力。
梦想在前方,步伐要坚实。
2020年,新的证券法将要正式实施,科创板、注册制将继续深入推进,证监会各项部署已经全面铺开。作为一线监管者,他们也在思考着、计划着,“上市公司质量”将是最重要的关键词。他们将继续做好信息披露监管主责主业,更加突出控股股东、实控人、董监高等“关键少数”的作用,维护好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更加突出中介机构尤其是券商的责任,促其履责尽责,强化担责问责;更加突出制度建设,准确把握市场约束机制的原理,推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
2020年,他们将坚持监管与服务并举,做好科技监管、分类监管等监管支撑,努力培育建立起促进上市公司专注经营、讲究质量的市场机制和生态环境,减少市场对监管约束的依赖,支持专注主业的公司提升质量。用科技为监管赋能,用企业画像系统画出上市公司的“高清无码图”。开展信披示范公司创建工作,把“优等生”捧上“c位”。他们表示,把资本市场监管的人民性落到实处,推动市场各方行为实现激励相容,集思广益、众智众力,推动上市公司质量提升。
任重而道远者,不择地而息。日拱一卒,初心不负,这就是他们对自己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