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上海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外资为何选择了上海?

2022/9/15 12:27:26发布62次查看
来源:面包财经(mianbaocaijing)
数据会说话——衡量一个金融中心城市的经济温度,关键是看资金往哪里去!
大家都知道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可是当看到中国银监会官方网站上的这则数据,很多人还是彻底震惊了:
截至2017年6月末,上海辖内外资银行总资产1.36万亿元。
如果你对1.36万亿没有概念,那么我们再来看另外一组官方数据:
截至2016年底,上海外资法人银行资产、贷款、存款规模分别占在华外资法人银行总量的84.5%、84.2%和83.8%,占在华外资银行总量的69.3%、72.6%和78.8%。
数字看起来太累,用几张图来展示一下这段数据的真实含义:
简单解释一下: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总资产有78.8%放在了上海,存款有69.3%放在了上海。这意味着内地除了上海以外的所有“其他城市”所分占的外资银行资产只有21.2%,存款只有30.7%。
“其他城市”包括:北京、深圳、广州三个一线城市,以及所有的二线、三线城市。
请注意,这个数字来自中国银监会官方网站——权威性毋容置疑。中国银监会是法定授权的银行业监管机构,所有中资和在华外资银行均受银监会监管,并且要定期报送准确的资产和存贷款数据。
数据显示出全球银行业的选择:他们把绝大部分在华资产,包括存款和贷款都放在了上海。
不仅是资产,外资银行的中国总部也放在了上海
举世皆知,中国的四大行都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的改制。人民银行剥离相应商业银行功能,先后成立了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因此,四大行的总部毫无疑问的都位于北京,但这与市场选择无关。
当中国加入wto,银行业向外资开放之后,有超过半数的外资法人银行将注册地放在了上海,这代表了国际金融市场对上海投了一张信任票。
根据上海银监局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在上海的外资银行法人机构已增加至21家,而全国总共也只有39家外资银行法人机构完成注册,上海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总数过半。
什么是法人银行?做一个通俗的解释:根据相关监管规定,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展部分业务也可以用“代表处”等非法人形式存在,但如果真正要扎根中国,在中国市场深入发展就必须要注册成本地法人银行,资产风险与海外总行相对隔离,这更有利于保护中国客户的资产安全。
为什么法人银行注册地很重要?打一个比方:外资法人银行所在地就相当于中国区总部的所在地,类似于工商银行的网点遍布全国,但总部位于北京,因此很多行使总部功能的部分和高管就会留在北京。
当法人银行设立在上海,意味着这些银行的高级管理人才、总部机构和最核心的管理职能都放在了上海。
统计数据告诉我们:全球银行业精英来到中国,齐聚魔都。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加强——2017年上半年,上海又新增了11家外资法人银行。
如果单以法人银行在华资产计算,上海在全国占比高达84.5%。这意味着有志于长期在中国经营的外资银行,把超过8成的资产和最精英团队放在了上海。
国际金融中心底色:百万亿金融资产汇聚魔都
外资银行进入一个新市场都会经过严密的论证,尤其总部所在地的选择慎之又慎,为什么他们都选择了上海?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具备了金融中心最核心的职能:聚集金融要素市场。比如: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保险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钻石交易所、上海清算所……
上海证券交易所
上海黄金交易所
上海期货交易所
钻石交易所
随着这些交易所的聚集,上海已经建成由证券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银行间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等构成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央行早在十二年前就已经设立上海总部作为央行的第二总部,其主要职能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平台和金融市场运行监测平台,上海市场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陆家嘴,一家跨国金融机构的负责人,只需要步行甚至坐电梯就可以到另一家跨国公司的总部开会。
这一幕只有在真正的金融中心城市才会发生,比如纽约、伦敦、东京、香港……还有上海。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职能还在加强。就在今年9月初,又一个涉及23万亿资产规模的超级金融平台落户上海。
2017年9月1日,《信托登记管理办法》正式生效,金融界期待多年的中国信托登记制度正式落地,登记工作由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信登”)负责执行。这一制度将涉及到中国信托行业超过23万亿元的受托资产,而中国信登的注册地位于上海自贸区。
根据官方的信息,中国信登的职能定位为“三大平台”:即信托业的信托产品及其信托受益权登记与信息统计平台、信托产品发行与交易平台及信托业监管信息服务平台。
简单的说,中国信登在信托行业的地位,类似于股票交易所在股票市场的地位,相当于信托版的上海证券交易所。
未来所有信托产品发行和二级市场交易都要在中国信登进行登记,而如此重要的公司设立在上海,意味着上海又将成为信托业信息和资金的汇集地。
信托公司被被成为“万能金融机构”,整个行业正经历高速发展。2010年6月底,中国信托业受托资产规模只有2.92万亿,到2017年6月底就增长到23.14万亿,7年时间增长了6.92倍。当前信托行业总资产规模已经可以比肩整个港股的总市值。
至此,最重要的金融行业门类:银行、证券、信托、保险、期货、黄金、钻石……其交易平台尽数落户魔都,上百万亿规模的资产在上海聚集。
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压舱石,外资银行的市场和交易对手都聚集在上海。外资银行们选择了将绝大部分资产和最精英的团队放在了这里,就不足为奇。
国际市场的选择,必有其道理。
全球金融巨擘缘起上海:他们只是回到了故乡
国际金融机构选择落户上海,还有更深刻的历史渊源,这里原本就是他们的故乡。
早在百年之前,上海就已经是“远东第一大都会”,很多享誉全球的重量级金融机构的发源地就在上海。回归魔都,只是回到了出生地,甚至是直接回到了自己诞生的“产房”。
比如汇丰银行。汇丰银行英文缩写“hsbc”,其中的“s”代表的就是上海。汇丰银行英文全称是“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翻译成中文就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
汇丰银行1865年在香港和上海两地注册成立。当前业务遍及全球80个以上国家,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即便是业务从内地撤离的几十年间,银行名称中“上海”二字仍然保留。
后来汇丰银行重回中国市场,并将中国总部设在上海,对这家机构而言,只是重回故里。汇丰银行在上海外滩的老总部大楼,现在已经成为标志性的景点。
再比如友邦保险(“aia”),全球最大的保险集团之一。其母公司aig——就是在次贷危机中牵动全球金融神经,最后美国政府不得不斥巨资相救的美国国际集团。虽然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但友邦保险和aig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地位可见一斑。
虽然友邦保险全称是“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但发源地却在上海。该公司于1919年在上海创立,上世纪30年代才进入香港市场,并最终成为全球保险巨擘。
后来友邦保险重回内地,当初在上海外滩的老大楼,仍然被用作其中一个办公场地。
事实上,上个世纪之初,上海就已经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并且在后来成为整个亚洲的金融和经济中心。股票、外汇、黄金和商品的交易量都位居亚洲各大城市前列,是名副其实的“远东第一都会”。时至今日上海外滩的辉煌夜景仍然让人叹为观止,何况是在百年之前。彼时,在中国电灯电话都是极度稀缺的商品,何况建设足以照亮黄浦江的外滩?
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迅速崛起,有其基因上的先天优势。自19世纪40年代上海开埠之后,经过百年洗礼,上海已经融入全球金融与经济市场,与国际市场规则无缝对接。尊重规则和国际化视野,早已经成为上海的城市基因。
当中国市场再次开放,国际金融机构在扎根中国时,对上海青睐有加不难理解。
据2016年英国智库机构z/yen公布的第20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报告,全球87个金融中心排名中,上海、深圳及北京分别排名第16、22及26。上海已经成为中国内地排名最高的金融中心城市,并且在全球的排名逐年提高。
“全球城市”:魔都上海的新追求
国际金融中心只是上海的冰山一角。
得益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上海正在追寻新的高度——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这已经列入官方规划文件。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全球城市”的新定位在全国各大城市的规划中绝无仅有。追求这一目标之底气,不仅仅来源于上海的自身条件,还得益于中国整体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支撑。
以全球贸易和航运中心为例,上海拥有庞大的经济腹地支撑。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黄金三角洲和金色水道,这让身处江海交汇之处的上海,天然具备成为全球贸易和航运中心的优势。
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2016年,上海集装箱吞吐量为3713万标准箱,连续七年保持世界第一。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高达6.4亿吨,中国约五分之一的货物从上海进出。
在2003年时,上海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只相当于香港的55.2%,新加坡的61%,与韩国釜山体量相当。而到了2016年,上海吞吐量已经是香港的1.87倍,新加坡的1.2倍,釜山港的1.95倍。
上海与伦敦和纽约新泽西港的差距也在迅速拉大,上海港口吞吐量已经相当于纽约的接近6倍,伦敦的接近15倍。
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庞大的腹地经济支撑,正是上海在全球航运与贸易中心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底气。
上海港的经济腹地到底有多大?不妨看一下长江经济带的经济数据。
根据2016年发布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个省市,人口约6亿,经济总量超过全国的40%。
做一个对比。按照2016年全国gdp数据推算,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超过30万亿人民币,与日本的经济体量相当,差不多相当于两个印度。
再以国际文化大城市为例,蓬勃发展的国内文化市场也为上海提供支撑。
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之一,全球各大电影公司均将此视为展示最新力作的窗口。而这背后是正是中国迅速增加的电影票房市场。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高达457亿,仅次与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
每年在上海举办的chinajoy——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行业展会之一。一个关键原因在于,中国已经取代美国和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和手机游戏市场。
从平价快时尚到奢侈品,从大众流行文化到小众艺术,全球顶级时尚和文化品牌,大部分都已经亮相上海,其所瞄准的不仅仅是本地消费,而是整个中国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级大市场。
每一个全球城市的诞生,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具的历史机遇。
命运再一次垂青上海。
别样的温度:上海到底好在哪里?
国际金融机构的战略选择、全球贸易的格局变迁、航运中心城市的此消彼长,这些距离普通人也许太远,但是另一个曾经刷屏的帖子,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揭示了上海的温度。
知乎上有一个非常热门的问题:上海到底好在哪里?其中的一个回帖是这样的:
“本人女,来自某省小县城,31岁,离异,未育,普通员工。
刚刚在上海最好的几家国企之一找到一份工作,在此之前没有本行业工作经历,只有相关行业工作经历。
得知消息的家乡所有亲戚朋友都问我是不是靠找关系进去的。在我们家那个找关系蔚然成风的小县城,以我这样的客观条件,想找到工作不靠关系是不可能的。而事实上我是看到他们公司网站上的招聘启事,通过邮件投递简历,经过几轮面试才通过的。面试时尽管也被问了一些关于生孩子的尴尬问题,但所幸他们还是收了我。
感谢上海这座城市在我人生最低潮的时光里,以他的包容和公平继续接纳了我,让我以30+的“高龄”仍然能从泥泞里站起来重新出发。
我知道如果还在我出生的小县城,我很可能是会工作无趣、孤独终老地度过下辈子。但在上海,尽管前路荆棘,但我觉得通过努力,还能有机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写给自己,希望自己不放弃自己,一直有勇气。”
还有一位女士,则讲述了她父亲在上海“再就业”的故事:
“2016年初,爸爸妈妈来上海帮忙照顾娃,我妈当初和我说,‘你爸这个人闲不住,你看看能不能打听打听,给你爸联系个保安的工作,我看银行保安挺好的,风吹不到,日晒不着。’
其实,我爸爸之前在老家办过数学辅导班。我索性帮他投了十几个辅导班老师职位,接到大概六个面试机会,我爸�...
上海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