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北京的空气变得格外凝重。初冬零下五度的北京,暂时没找到住处的人们,被迫睡在临街的路上。这些为城市的今天做出贡献的人们,也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生活基础,哪怕只是一个安全的、可以睡觉的地方。
设计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如何低成本的解决问题,也是一个设计师的责任。今天小滴要分享的是,几位来自世界各地、有责任感的设计师为无家可归者设计的“温暖”庇护所,一起看看吧!
01
3d打印微社区
在价格高昂且增值迅速的城市土地面前,对无家可归者的安置问题,显得无从下手。如果不能在水平地面解决,那就考虑下垂直角度吧!
来自纽约的创意工作室framlab发起的“homed”计划,瞄准通常被涂鸦和广告牌占领的建筑物外立面,设计了一套由六边形房屋模块打造的3d微型社区。
这些由氧化铝包裹而成的模块,不仅能抵抗冬日的严寒,在夏季它又是一个凉爽的空间。临街的一面是配有二极管的亚克力智能玻璃,住户可透过玻璃观赏室外街景。但从室外看,却呈现出可以保护隐私半透明状态。夜幕降临时,智能玻璃可作为电子屏,展示数字作品、公共信息以及商业广告等。
空间内部是由可降解的生物材料3d打印的家具、柜子等设备,社区还设计有方便住户出入的楼梯和电梯。这个建筑本身旨在创造一个平等、安全的流浪人中心。
02
找到新家
来自芬兰拉蒂大学(lahti university)的10名学生,发起了一个研究项目名为“找到新家”(rehome),旨在为迫不得已突然离开家的人们提供应急帮助。该项目可以满足包括睡眠、隐私和社会交往等在内的最紧迫的人类需求。
这些家具使用的是胶合板和硬纸板等低成本材料。设计时还特意在每个部件上开了一个特殊的、方便拆装的槽。 “这些家具可以以较低的成本高速生产。仅上图的床在一小时内就能生产大约3500张,且组装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该团队的一位设计师介绍说。
对于隐私问题,可用一组简单的纸板阻隔。团队中的一位设计师罗莎 - 玛丽亚·托尔凡宁认为,无论任何时候在一起吃饭都很重要,于是家具中还特别设计了这样一张餐桌和一套凳子。
这些家具曾在今年的赫尔辛基设计周上展出,虽然它们在设计之初,首先考虑的是流离失所问题。但设计者们希望人人都有一个温暖的家,家具就可以成为派队和露营专用了。
03
豆荚小屋
庞大的外来人口是不少大城市普遍面临的问题,据统计,伦敦市露宿街头的人数,大约占到了英国国内的近三分之一。悬挂式豆荚小屋(floating sleeping pods),是伦敦的建筑设计师詹姆斯·弗兹(jamesfurzer)为街头流浪者设计的遮风避雨的地方。
设计师弗兹说豆荚小屋的设计灵感,来自城市的设计者安装锐刺等驱逐流浪汉的一些不友好举措。
小屋可通过梯子进入,包含一张床和临时的小型生活空间构成。小屋墙体设有隔热保护,由三合板和钢架搭成的小屋将会被挂在城市建筑上。
豆荚小屋安装时,设定在不影响路人正常行走的高度。弗兹曾设想为它们添加太阳能电池板,但目前小屋内没有供电。
04
广告牌小屋
朋友的一句“我可以住在广告灯箱”的玩笑话,激发了斯洛伐克建筑师米甲·波兰克(michalpolacek)为无家可归者做点什么。
波兰克把他的项目称作“格雷戈里计划”,他把目标锁定在路边大型的霓虹灯和广告牌上。加宽了它们的厚度,设计的一居室住宅,内含厨房、卧室和浴室,并由太阳能电池板供电,或借助广告牌的电量。
建筑师波兰克说,建造房屋的成本可以被广告牌的广告收入来填补。他希望这个小而功能齐全的房屋能帮助无家可归的人回到正常生活,找到一份工作,最终有一个更好的居所。
05
未来旅馆
未来的城市是多变的,你是否想过会居住在由九个房间组成的可移动阁楼上,躺在床上去俯瞰城市?或拥有一个由梯子或广告牌组成的房间?
未来旅馆 w(ego)的设计者是来自荷兰的mvrdv建筑设计工作室。面对气候变化、资源减少和人口快速增长, “未来旅馆” 提出了一个更适应未来居民需要的新的城市模式。
任何人都可以来到这个阁楼,选择自己的梦想居所。无论是以家庭为单位、学生党,还是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居住者相互协商,并捍卫自己的观点,总之,是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有人说好的设计就是以人为本的设计。同时,好的设计不仅仅是锦上添花,它更应该是雪中送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