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核型定位)是一种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技术,配合体外授精(ivf)使用。其原理是对比胚胎与父母和近亲的dna样本,通过画出家系遗传图来筛查遗传疾病基因。在携带缺陷基因的染色体上寻找独特的遗传标记,就像指纹。然而随着行业的发展壮大,分子诊断也会给我们带来越来越多的消费体验,让用户真切感受到了升级变化。
2016年2月2日,据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披露,我国首例应用“k (核型定位)”基因芯片技术进行“植入前单基因病诊断”(简称pgd)的试管婴儿——“k宝在上海诞生了。1月29日诞生,新生儿各项身体指标良好。据悉,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成功引入k技术并应用于临床,这名幸运的“k宝”成为应用该技术的全国首例第三代试管婴儿。
小“k宝”的父母双方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ah的携带者,幸运的“k宝”将会健康成长,不会“重蹈”其姐姐罹患先天遗传疾病的“覆辙”。
据悉,“k宝”的父母八年前曾生过一个女儿,出生后不久便被诊断患有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该病是由于先天缺陷所致,目前还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法。经检查,小“k宝”的父母双方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ah的携带者,理论上他们所生育的后代有14的几率会患病。此后他们曾两度怀孕,均因产前诊断胎儿患有遗传疾病而被迫引产。这对夫妇来到医院就诊,希望通过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挑选出健康、不会发病的胚胎。院方在会诊后决定,采用芯片技术来帮助他们。而理论上,针对各种单基因遗传疾病,核型定位技术是筛选胚胎的最佳利器,可以帮助更多类似情况的夫妇。
中国第一个“k pgd”宝宝在上海出生
k(核型定位)是一种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技术,配合体外授精(ivf)使用。其原理是对比胚胎与父母和近亲的dna样本,通过画出家系遗传树状图来筛查遗传疾病基因。在携带缺陷基因的染色体上寻找独特的遗传标记,就像指纹。利用这些标记,人们可看到感兴趣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并确定这个片段是遗传自父亲还是母亲。这让科学家能够确定该胚胎是遗传了基因的正常版本,还是突变版本,从而找出哪个胚胎受影响,而哪个不受影响——这可能是植入的最佳候选。在操作中,科学家将取出父母和近亲,通常是患有疾病的儿童的dna样本,与经过活检技术获得的胚胎的dna样本进行比较,然后勾画出来自于四个祖父母的遗传物质的dna的排列规律,从而判断胚胎是否遗传了包含突变基因的染色体片段。通过体外授精获得的胚胎须经过活检步骤,也就是取出胚胎上一个或多个细胞,进行特定疾病的检测。有了这种技术,准父母能够在胚胎植入和怀孕之前检测胚胎的疾病状况。
k(核型定位)基因芯片技术是针对全基因组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设计的芯片,能够同时连锁分析近30万个snp位点,在单基因病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应用方面优势突出。
以往单基因pgd在对于分子诊断中心而言是一项非常复杂困难的工作。对于单基因疾病诊断可采用突变位点检测结合单体型分析法,必须针对每一种单基因疾病及特定的突变进行个体化设计,诊断流程复杂,周期很长。需消耗大量技术员人力,患者需等待3-4个月甚至更久,且价格昂贵,而芯片是一个针对所有单基因病种的通用平台,不需要个体化位点设计,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能够保证父母自身所携带的遗传疾病不被传递给他们的孩子,从而确保家庭未来后代的安全。
k(核型定位)技术,2015年发表于著名期刊ja r g《辅助生殖遗传学》
“k宝”的父母通过一系列过程,获得了4枚囊胚。集爱中心的技术人员利用显微操作技术从其滋养层细胞中取得3-5个细胞,立即进行dna扩增,随后进入胚胎检测和分析流程。通过核型定位技术将夫妇、患儿及4枚胚胎的各两条dna链以单核苷酸多态指纹的形式排列出来,这个指纹的学术名称叫单体型,通过软件分析(bf m s)可将该家系中携带致病基因的两条单体型dna找出来,接下去对胚胎进行数据判读,挑选出不带致病基因的胚胎。幸运的是,有一枚囊胚既不患病、也不存在其他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囊胚移植后,胚胎成功着床并正常发育。经羊水穿刺产前基因诊断验证,胎儿染色体以及该遗传病基因型与之前的芯片结果完全一致。这对不幸的夫妇,终于喜迎健康宝宝,并阻断了该病在家族中的传递。
欲详细了解i的pgspgd解决方案以及k芯片的详细信息,请访问我们的相关内容。
来源:生物医药医疗